正文 第11章 藏密發聲養生法(5)(3 / 3)

2.任其自然

修禪的第二個基本功就是任其自然,不可預執妄念。如預先定好指標,今天練功一定要達到某個目標,某一種境界,以自己的主觀願望來追求某種效應,不僅幹擾“入靜”這個基本要領,反而破壞練功效應。欲速則不達,必須任其自然。

3.不助不忘,不可著意

不助不忘,即是不要按主觀要求去“助”,但也不要忘記在練功。

不可著意,即不要去追求各種不同的說法。靜坐不同門派,對丹田也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丹田的位置也各有各的認識,如意守丹田,呼吸控製等等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去追求這些東西,聽其自然,不可著意。

4.不失不追

靜功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散亂和昏沉。不失就是不要昏睡,失去入靜狀態;不追就是不要散亂,心猿意馬,而要把意誌集中在“入靜”上。

5.自我體察,若存若無

練功狀態時,把自己置於宇宙自然中,大到宇宙太空,小到自身的每個細胞,都是若有若無地在自己的意識之中。體察自身內氣和思維境界的變化,使自己的意識處於非想非非想的境界。

入靜訓練(1)

“入靜”是修禪的首要功夫,從入靜的深度和進入“入定”階段的快慢,可以發現此人功夫的深淺。下麵專論此門功夫的一些訓練方法。

“靜”是指修禪時的精神和形體的安靜;世間的一切物質都在不斷地變化、運動和發展中,這裏的靜是指相對的“靜”。人是個複雜的有機體,人的生命活動在於人體本身的除舊更新、新陳代謝。因此,動是基本的,“靜”僅僅是作為一種運動的形式而已。

入靜的目的,是在於促進和調整人體的身體生理功能,使達到人體內的“內氣——真氣”“內勁——元陽”更好地動起來,從而達到“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培育真氣,調動元陽,蓄煉內勁,適時外發,內外一致”的人體和自然高度融洽的狀態。這種融洽,是天地精氣和人體精元互通,是一種精神的高級修煉。

而初學者的入靜,就是要排除雜念,隻要能做到克製雜念,減弱思維活動,不管其程序如何,都稱作是“入靜”。對於初學者的要求不能過高,要指出其練功的方向,但又要“任其自然”,慢慢地引導。入靜的練習,是個由淺入深的過程。

初練者,雜念較多,這是自然現象。有些平時不大想起的事情,靜坐時也想起來了,甚至童年中的遙遠往事,也會隱約浮現,曆曆在目。聽到旁人的講話,思想被牽引過去,而且慢慢地惹起很多聯想。但是,經過一段時期的訓練,所想的事情,會逐漸地由遠而近,由多到少。再經一段時間的訓練,雜念逐一地清除,思想上很少想別的事,這時即使聽別人的講話,也不會引起幹擾和聯想,逐步達到隻聞其聲而不知其意。如此境界,再加努力,即可達到初步的入靜階段。這個階段中,就會出現:思想全無雜念,意守似有似無,形態姿勢形巧舒適。然後,若現若無逐步消滅,自覺有我無我,氣血流暢,渾身浩然,猶如太空飄渺,幾乎不知自身之所在。如此,初步之功夫存矣!

每個人在初練時要達到入靜的階段,其進度的快慢,程度的深淺,時間的長短,均與各人的神經類型、年齡、所處環境、實際經曆、體質好壞等許多因素有關。當然,要取得良好的預期效果,這同靜坐時間的長短,靜坐前的準備,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靜坐要領的掌握有著重要的關係。

為了使初練者掌握入靜的方法,下麵介紹十種初步的入靜方法和一種中級程度的入靜方法,以便使初學者在入靜不佳的情況下選擇使用。

1.入靜十法

(1)默念法:當靜坐時雜念較多時可默念一些短小精悍的詞句,如“鬆……”“靜……”“鬆靜……”“鬆靜消雜念……”“身體安靜……”以上例句,擇一而用,念時不出聲,尾聲拖長,以自己聽得見為度。也可以根據自己在靜坐中出現的急燥情緒而引起思想分散和具體情況,默念“不要急……”“慢慢練……”,字數不要太多,一般以五六個字(不宜超過)為適量,以助入靜,以此來替代那雜亂的思想。

(2)數息法:在練功時,默念呼吸的次數(一呼一吸為一次)“一,二,三,四……”從一至十,從十至百,用單純的默念呼吸來轉移雜亂的思想,有幫助入靜的作用。逐漸雜念沒有了,數念也逐漸地被自己忘記,漸漸地進入安靜階段。

(3)數字法:在雜念叢生,上述手段失敗時,可以用這個方法,即反複默念“一,二,三,四,……十”,念時不能太快,太快了會影響入靜,反而起副作用,要在心中默念,音調要由高到低的似帶弧形,長而柔和,但千萬不要出聲,如此由一到十,反複默誦。這一辦法,過去有人用來做催眠,當可用在此以助入靜。

(4)自訓法:這是一種自我激勵的辦法,當上述三種入靜法均告失敗,一般是暫不練功,把功收掉在下一次再練習,不予勉強。本法是用一些捫心自問的話來激勵自己,如“修禪威力無量,勤修苦煉堅持內外合煉……”“自持三尺劍,斬盡九丈妖”等等,或用自己喜愛的名句、名詩,默念默誦。這是由一次入靜過渡到另一次入靜過程中,控製雜亂思想的另一手段,使之達到漸漸入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