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雙手從身體兩側徐徐上升至頂門合掌,雙大指觸印堂(誦“嗡”)、觸喉(誦“阿”)、觸膻中(誦“吽”)、觸臍(誦“娑哈”),此三次。
(2)雙手指齒合,雙大指拄,抱合於臍腹片刻。
(3)擦手至熱,洗臉數次,按摩雙腿。
(4)起立,兩手徐徐從兩側升至頭頂,意念宇宙真氣彙集灌澆自身,從上而下,衝洗三次,意念病氣排入土中,真氣內存(此收功動作意念不可過重)。
最後可加“引火歸元”、“調製丹田”、“展臂疏絡”、“調製陰陽”等四節收功動作。
瓶氣法
藏傳佛教密宗有五氣之說,即上行氣、下行氣、遍行氣、平住氣和命根氣。調整五氣主要是使五氣入中脈。密宗無上瑜珈階段,使五氣入中脈可有各種方法,而最基本的是修寶瓶氣,又稱壺氣、瓶氣。修好瓶氣,五氣入中脈,可使全身氣息和血脈運行都能充分地服從於中樞神經的指揮,消除疾病自然不成問題。據傳,修瓶氣最能使人長壽。瓶氣是密宗諸法門所共有,隻是各法略有一點點差異罷了。
密宗一般修瓶氣,首先要調整好“五氣”(也稱五種普拉納),金剛禪修瓶氣隻要與陀羅尼配合,就不必分別調整五氣了。具體修法步驟如下:
1.練功準備
坐和站都行,放鬆褲帶、領口、袖口和一切緊縮之物,不要戴帽子。坐時兩手可仰置兩胯之上,先入靜,以鼻調息。先吐氣三口,消除體內濁氣,再徐徐自鼻吸入新鮮空氣。也可先練“九節風”,再接練瓶氣。
室內練功可采取跏趺坐式,或隨便坐在椅子上,兩手可仰置於兩胯之上;室外可采取站樁式,兩腿自然分開,雙手合十,手心稍空。麵向東方(晚麵向西方),以太陽出落為練功方向。注意:子、午時勿練,其餘時間皆可。
2.正行四息
(1)引息:觀想自身前約十六指遠處有圈靈息輪,用兩鼻孔將此氣緩緩吸入,務須飽滿,充滿肺腔,以至達到肺部最下端,使上氣下壓。同時收縮腹部肌肉,令膈膜上提,並提肛,下氣上提(平常忍大小便相似,由肛門內收提下行氣)。上氣下氣會合於臍下四指處。
(2)滿息:氣行如丘,又猶如瓶中水滿,盡量延長氣息在臍下的停留時間;並可觀想瓶氣散遍於全身,充沛毛孔。
(3)均息:滿息延長到一定程度後,可再吸幾口短息,使左右兩肺及全身有緊脹、均衡感,保持勿泄。
(4)射息:均息持之憋不住時(老年人、高血壓者不要憋氣過分),則由兩鼻孔先輕微和緩,隨後略粗重,如射箭一樣衝出。全身毛病也同瓶氣同時放出。但不要全部放光,應留住一點。
3.本法行功注意事項
(1)練習本法要修好金剛數息法才能修煉。金剛數息法屬柔氣修法,瓶氣則屬剛氣修法,但剛中有柔。
(2)每次練瓶氣,四息隻能練一遍,切勿多練。初學時不管學會了與否,都隻練一遍。做錯了就不要重複去練,以免引起鼻腔出血、眼脹紅、咽炎、牙床出血等病。
(3)注意氣壓在下麵,勿使其上衝。
(4)最好在左鼻孔呼吸時,右鼻孔也同時呼吸練功,單一鼻孔呼吸時不宜緡功。
(5)臍下四指處若出現明點——紅色光球,可運用意念將明點經中脈徐徐上行,通過喉輪至頂門,最後出頂門,呈一紅色光輪。此輪稱身內明點。
(6)練習時一定先把步驟記純熟後再練,而且開始學,隻能比劃性的,不要一步就要求做得準確。
關於禪修的問答(1)
問:在禪定時,身體會產生顫動和搖晃,應如何處理?
上師答:身體的“脈絡”和“最細微風”的震蕩會引起身體的動蕩,反之亦然。不可執著於此,更不可以故意晃動,著意於念咒,結印和觀相上即可。
問:有時在禪定時,會有發熱、發麻、腫脹的感覺,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上師答:各種感覺隻是身體的一種征兆,並不是禪定的最根本的東西,所以無所謂好,也無所謂壞,重要的是不要“跟著感覺走”。
問:有人說禪定時,雙盤的姿勢最好,可是我拚命搬腿,也盤不成雙盤,這可怎麼辦呢?
上師答:禪定的坐法要點主要是“七支坐”,雙盤,單盤,散盤均可,行者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加以選擇。如果在禪修時,一味地跟自己的腿過不去,那就失去了禪定的意義,不是“修心”,而是“修腿”了。(上師笑)
問:我在深夜禪定時,心中會突然升起莫名的恐懼,甚至不敢繼續坐下去,這是怎麼回事?又如何對治?
上師答:莫名的恐懼,來自於無始以來的業障,遇到這種情況時,應祈請上師的加持,並念誦《百字明咒》,清淨業障,拓展覺性,就能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