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跨進新世紀的輪回(2)(3 / 3)

“‘蛋殼’像一個禿瓢,太紮眼了,破壞了天安門的氣氛,破壞了中國的建築傳統。”

“看到國家大劇院感到滑稽,像個銀色幽默,跟中國人開著玩笑,讓天安門廣場不再莊重。”

“‘蛋殼’以怪異奪眼球,讓人們甚至忽略了人大會堂、國家博物館的存在。”

有人則用另一種眼光看待這個新事物:“我也看不慣這個‘蛋形’,但是建築就是要出奇製勝。悉尼歌劇院當初建成時,幾乎全世界都討伐,現在成了經典。天安門最早出現時,就一定是萬人歡呼?未必。”

“國家大劇院像個銀色的月亮,天安門是個紅色的太陽,月亮和太陽在廣場上相互照耀,我喜歡。”一個小學生這樣說。

……

不管喜歡不喜歡,國家大劇院都站在這裏。站在中國政治氣氛最濃厚、地盤最貴重的地方。

不管喜歡不喜歡,國家大劇院都為天安門廣場注入了文化、休閑、娛樂等諸多從未有的元素,都為人們親近天安門廣場增添了理由。

一座建築的誕生,不僅是材料和技術,它更折射出當時的政治和人文生態。蛋形國家大劇院作為一個怪異的巨大的文化符號,出現於世紀之交的中國。有關它的所有故事和紛爭都不會丟失,自有後人來解讀。

4.56根民族團結柱沒能永久“紮根”廣場

2009年12月2日,新華社的一條消息讓人們感到意外:在天安門廣場矗立了兩個半月的56根民族團結柱,12月2日夜間靜悄悄地集體撤離廣場,一如它們進駐時一樣。

9月14日,新中國成立60周年前夕,56根民族團結柱進駐天安門廣場。它們分列於廣場東西兩側,位於人民大會堂與國家博物館中間。國慶大典上,高大亮麗的民族團結柱陡然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氛,過往者無不久久注目。

民族團結柱上端為金色的蓮花瓣和卷草紋圖案,柱底是金色的蓮花瓣底座,均采用了人民大會堂東側門柱的圖案元素;用“中國紅”裝飾的柱身部分,采用載歌載舞的圖案,表達出56個民族,共同歡慶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心情和對祖國美好明天的祝福。

56根同等高度的民族團結柱,上空懸浮著烘托節日喜慶氛圍的60個充氣大紅宮燈。

國家民委副主任吳仕民在10月2日的《人民日報》上撰文稱,民族團結柱“遠看如將士列陣,威武豪壯;近看如樓樁初起,勃然向上。沐秋風玉露,披朝霞夕照,蔚為大觀。”

“它們與兩塊LED大屏幕共同組成了地麵、空間和空中三位一體的慶典大背景。”設計者路建康說,“這種設計突破了以往慶典的平麵布局,是廣場背景布置中最大的亮點”,並且“得到了中央和北京市各級領導的一致肯定。”

1999年國慶50周年慶典時,路建康就是慶典背景的設計者。

“我做50周年國慶背景的時候,發現拍攝時,中層畫麵什麼都沒有,空中也沒有東西。”吸取當年的經驗教訓,10年後,他采用了民族團結柱的創意,“56根柱子豎在那裏,共同支撐著共和國的基業。這樣一拍照,因為有團結柱,中層畫麵很豐滿。”

如此巧妙的設計,最終達到了圓滿的效果。“第一次排練時,領導的評價是‘近乎完美’。第二次,評價為‘無懈可擊’。到了第三次遊行和背景合練的時候,國家領導人給我們打95分,留了5分的餘地,讓我們爭取100分。”

國慶60周年的慶典不允許出任何意外。由於晚會需要從團結柱頂端發射焰火,整個團結柱的外觀都是易燃油漆,為此還給每根柱子特別配足了滅火器材。此外,考慮到北京風大,團結柱設計抗風能力,定在了瞬時抵抗11級風力。為了防雷,團結柱頂部還安放了避雷針。團結柱安裝完成後,每天都有專人看護,24小時盯守,保持柱子的清潔。

按照慣例,國慶過後廣場上的所有臨時裝置都要撤走。10月2日,路建康接到了來自中央的通知,稱國慶後團結柱將在天安門廣場內“能放多久,就放多久”。

這是一個意外的大喜訊,路建康為此“高興得一晚上沒睡著”。

團結柱“有望永久矗立在天安門廣場內”的消息,在10月4日就登上了各大媒體,消息來源為“首都60周年國慶群眾遊行總指揮部”。

這可是個大事,新中國成立60年來廣場隻增添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和毛主席紀念堂兩座永久性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