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唐玄宗李隆基的時候,詩人張繼趕到長安赴考,但是不幸地落榜而歸。當夜晚乘船經過寒山寺門前的楓橋時,清風明月,隱約聽見梵鍾縹緲,這樣的場麵觸動了張繼,於是便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由此,寒山寺天下聞名,而寒山寺內的梵鍾,卻深深地印在了我們的心裏。在我們所看的那些寺廟內的“鍾”的時候,會不經意地發現,鍾麵上總是刻著銘文,就沒有一個“禿瓢”的鍾在寺廟裏掛著。
其實,在鍾麵上刻文字具有非常悠久的曆史,在鍾上所刻的銘文稱為金文或鍾鼎文。相傳,金文指的是鑄刻在殷周時期的銅器上。商周時期正處於我國的青銅器時代,在青銅器中,鼎是禮器的代表,鍾則是樂器的代表,所以,人們通常把“鍾鼎”當作是青銅器的代表。其實,當時所謂的青銅器就是銅和錫的一種合金,在西周以前,人們便把銅也叫金,所以,在銅上所鑄的銘文就稱為“金文”或“金文字”,又因為當時的青銅器以鍾鼎為主,所 以,人們又把這種銘文叫作“鍾鼎文”。
金文最早流行於周代。最早的甲骨文隨著殷的滅亡而消失,進而金文也就取代了甲骨文的地位,因常把這種字體刻鑄在鍾鼎之上,所以有時也稱為鍾鼎文。據史料考證,商代的青銅器上已經有類似於圖畫的金文,到後來逐漸演變,直到商代,進入了鼎盛時期。
據統計,可查的金文約有3005個字,其中可知的有1804個字,相對甲骨文來說金文略多。金文上乘甲骨文,下啟秦代小篆,流傳下來的多記錄在鍾鼎之上,所以,相對甲骨文來說,書寫原跡保存較好。因為金文的鼎盛時期是在周朝,而周朝又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趨於安定,國勢強盛,所以又被稱為金文的黃金時代;東周則因諸侯割據,從而形成了各具地域特色的金文。接下來便讓我們分別來看這“東部金文”和“西部金文”有何不同。
西周繼承了殷代的書寫遺風,直到周成王的時候,文字才產生了獨特的風格,字體鏗鏘有力。
學術文化的發展多少還是會受到當時社會及政治因素等影響。在西,自從周武王推翻了殷王朝,到周康王時候,天下已經統一,社會安定,再加之周公發明樂器,可以說當時是一個太平盛世。所以,書法家所表現出來的字體大多都是渾厚有力,而書寫的內容則是逐漸地增加,例如,大盂鼎就是當時最為典型的一類傑作。
而到了周康王之後,書風漸變,當時粗中帶細的形式逐漸地趨於統一、劃一的線條,收筆與起筆由當時的方圓不一逐漸演變為以圓起筆。當時端正典雅的頌鼎以及頗具早期之風的毛公鼎等,都是當時的代表作。
自周平王東遷之後,秦國遷都於西周故地雍,繼承了西周時的故地,同時連同西周的文化也一並繼承了。也正是因為如此,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文化和文字才與西周是一脈相承的。也正是這個原因,才造成了當時東方各國各自在文化和文字上的不同,文化落後的秦國文字卻成為了中國漢字的正統(即使秦王朝不統一中國,也沒有頒布“書同文”的政令,我們也可以推斷,秦國文字是中國文字發展的正統,而戰國的其他六國則僅僅代表了中國文字發展的一個小支流)。由此,我們可以把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字分為兩個大的係別,也就是秦國文字和六國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