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中有個故事比較有名,就是“九色鹿”,後來被改編成動畫片。它體現了佛教的主張,所以,它也在很多的洞窟中都出現了。
莫高窟前期的壁畫,比如,五代之前的,現存下來的已經很少了,看起來,形象塑造不是很成熟,流露出一股稚氣,體現了漢代繪畫的特點。人物塑造不注重表情,強調對動態的描繪;大多采取“連環畫”的形式,富有傳奇性和文學性,情節起伏跌宕,引人入勝。
總的來說,莫高窟壁畫把中印兩國的神話傳說交織在一起,有大場麵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這說明了早期佛教和中原儒、道思想的融合。從此,就是紅花綠葉,三教一體了。
比如,現在少林寺就有個地方,同時供奉釋迦牟尼、孔子、老子,對聯寫道“百家爭理,萬法一統;三教一體,九流同源”,少室山也有副對聯“才分天地人總屬一理,教有儒釋道終歸一途”,可見,三教說法雖然不同,但大體都是勸人為善和勸人上進的。
進入唐代以後,隨著文化藝術的全麵繁榮,敦煌的石窟創作也出現了高潮。而且,唐代時,佛教經過廣泛傳播,已經為人熟知,這時的“經變畫”規模十分宏偉。幾乎一進洞窟,除了塑像,就是滿眼的通壁大畫,人物眾多,色彩絢爛,表現了天國的壯麗。這是唐代敦煌壁畫的重要特色。
在唐代的壁畫中,裝飾圖案也是不可或缺。無論龕楣、佛壇,還是天花板上的藻井,所繪龍鳳龜蛇、獅象花樹,以及雲氣水紋,無不栩栩如生。有的周圍還飾以不同情態的飛天,更顯流動活潑。
在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建造於唐代,其中,第96窟大佛是最大的塑像,第148窟主尊涅槃像是最大的一組彩塑群像。
唐代的敦煌壁畫達到了繁榮的頂峰,接下來,就不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了,而是每況愈下。
五代時,石窟造像失去了生命力,宋代時走向衰退。到了明清,就幾乎被人們遺忘,成了空白。所以造成了晚清時,敦煌寶藏被大肆盜賣,致使這一民族藝術的瑰寶大量外流與毀損,這不能不說是中國藝術史上的大遺憾。
趣聞逸事
莫高窟名字的由來
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僧人樂尊路經鳴沙山,忽見金光萬道,如同萬佛出現,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後來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這裏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思是“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後來改稱為“莫高窟”。但是另有一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