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的舞蹈活動是人類生活中的一種社會現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構成一樣,都不是簡簡單單地靠某一種諸如勞動、模仿或者遊戲的衝動等因素就可以形成的,而是在其中有著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現如今人們提出了一種“勞動綜合論”的舞蹈起源說法,也就是:舞蹈本是起源於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之中,並以發展中的勞動生產、性愛、健身等活動為模擬對象,以及用圖騰崇拜、巫術宗教等祭祀活動表現自身的情感和思想的衝動。舞蹈與詩歌、音樂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人類曆史上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
舞蹈這個世界曆史上藝術界中的瑰寶,是人類曆史上生活與藝術的璀璨結晶。
趣聞逸事
盛唐時期的舞蹈藝術,種類繁多,形式多變,湧現出了眾多的舞蹈名家。其中,“一舞劍器動四方”的公孫大娘是當時名氣最大的了,在曆來音樂、舞蹈的相關著作中都有關於她的記載。
公孫大娘早年活躍在豫中一帶,後來進入長安梨園的宜春院,經常為唐明皇表演舞蹈,尤其擅長的是戎裝舞《劍器》,舞姿驚動天下。
“劍舞”是什麼樣的舞蹈呢?一般來說,唐代的舞蹈分為健舞和軟舞,劍器舞就屬於健舞。晚唐鄭嵎《津陽門詩》說“公孫劍伎皆神奇”,自注說:“有公孫大娘舞劍,當時號為雄妙。”
司空圖在《劍器》詩中說:“樓下公孫昔擅場,空教女子愛軍裝。”可見,這是女子穿著軍裝來跳的舞蹈,有著雄健剛勁的姿勢和淋漓頓挫的節奏。“不愛紅妝愛武裝”,這可以是演藝界中戎裝舞的名家典範了。
作為開元盛世時的唐代宮廷“第一舞人”。公孫大娘在民間表演的時候,就觀者如山。後來,因為在舞蹈藝術上的突出成就,加入宮廷,成為國家歌劇院的正式編製的演員,就更是無人能比了。她在繼承傳統劍舞的基礎上,創造了多種《劍器》舞,如《西河劍器》《劍器渾脫》等。
據說,當年的“草聖”張旭和“詩聖”杜甫,都是公孫大娘的忠誠“粉絲”,張旭觀看了公孫大娘的劍器之舞後,茅塞大開,悟出了筆走龍蛇的絕世“狂草”。當年的公孫大娘,也是錦衣玉貌,矯若遊龍,一曲劍器舞,揮灑出大唐盛世的氣象萬千。杜甫在詩歌《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中,描寫公孫大娘跳舞時的盛況:“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說到戎裝舞,在20世紀60年代,因為政治因素的影響,全國的女裝趨向男性化,軍服大行其道,黃綠色的軍裝、軍帽,以及紅袖章、黃挎包成了盛行的“時裝”。那個時代的樣板戲,恐怕是最典型的戎裝舞了。“不愛紅裝愛武裝”,被眾多的女性視為理想,當年的“時尚”缺乏了個性,可以說是有著宗教式的躁動與狂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