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過年,我們家家戶戶都貼年畫,從大街上買來漂亮的年畫,從大門到配房,貼的是花花綠綠,象征吉祥。年畫是我國特有的繪畫體裁,逢年過節不可缺少的道具,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色澤鮮豔,栩栩如生的年畫,給新春佳節增添了喜慶的氣氛。
清朝道光年間,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寫道:“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作為傳統文化祈福迎新,中國特有的民間藝術,年畫承載了人們對生活的憧憬和希望,也反映了中國社會的曆史、生活、信仰和
風俗。曆史上,各個朝代、各個地方對年畫的稱呼也不盡相同,比如,宋代叫“紙畫”,明朝叫“畫貼”,清朝叫“畫片”;蘇州叫“畫張”,浙江叫“花紙”,福建叫“神符”,四川叫“鬥方”……現在,全國各地約定俗成簡稱“年畫”。
古代的門神畫,大概是年畫的起源,門神畫早在堯舜時期就出現了,據東漢《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鬱壘”像的習俗。
那時候的門神畫,更多的是為了避邪鎮宅。廣義上的年畫,除了中堂貼掛的神像、觀賞畫,還有包括門神畫、桃符等,後來,桃符獨立發展成對聯。
所以,門神畫也是年畫的一種。據說,唐代的吳道子就畫過“鍾馗捉鬼圖”貼在門上,用以避邪。
傳統上的年畫,雖然有手工繪製的,卻以木刻版印為主。這種印版年畫,大概是唐宋時期商業發達,適應市民需要出現的新品種。其實,宋代就已經出現了彩版紙畫。《東京夢華錄》:“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板……”
宋代時,年畫開始流行,但主要還是張貼門神畫,也有其他內容,如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南宋刻印的《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畫的是
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習慣上稱為《四美圖》,都做高客長袖的宮裝。
還有一幅是灶王爺和關聖帝君。兩幅畫上蓋有“平陽姬家雕郎”的店鋪字樣,可見,宋代人物年畫的規模。
明代,朱元璋提倡貼春聯,由此,年畫也得到了發展。萬曆年間最流行彩色套印的木刻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圖。還有如春牛、灶馬、芒神等,故事“孟母教子”“嶽飛槍挑小梁王”,
“牛郎織女”“白蛇傳”等。至於三國演義、水滸等,也被采用。明代時,天津楊柳青的年畫最出名,圖畫內容也很豐富,它可以說是資格最老的年畫產地了。
楊柳青年畫是天津的一特色文化。從崇禎年間一直到現在,有300多年的曆史。清朝光緒達到極盛,每年賣出2000萬份以上,暢銷華北和東北,遠至西北新疆。現在,早年所印的年畫,在內地已成珍品,海外更難得一見。
清代中期年畫開始盛行。新中國成立後,在傳統的基絀上推陳出新,豐富多彩,更為人民群眾所喜愛。年畫的題材更加廣泛,有人物、花卉、山水,還有“老鼠嫁女”“王婆罵雞”,以及用歇後語構成的連環圖畫,顯得詼諧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