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令知此人並未讀過《春秋公羊傳》,不知陳佗是書中人物,才回答得如此荒謬,就繼續戲弄他說:“你沒有殺陳佗,那麼請問是誰殺的呢?”
此人一聽更是害怕,以為縣令已認定他是凶手,就慌張往外逃去,連鞋都跑丟了。
別人見他很狼狽,就問他有何事,他喘著粗氣說:“我去拜訪縣令,一見麵,他便用人命案問我,以後我可不敢再去了,否則,隻有遇到大赦才能出來了。”他邊跑邊大聲說。
一個人應該用誠實、謙虛的態度說話和待人處世。不懂裝懂、逞無用之強既會妨礙自己的求知進步,又會貽笑大方,實在是沒有必要的。
謙虛是一種美德,也是中華民族很有突出特點的一種美德。它既是一種心理,也是一種習俗,“滿招損,謙受益。”似乎早已成為中國人的信條。
謙虛不是中國人的專利,但延續至今,謙虛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傳統,在我們當中具有廣泛的認同度。它的主要表現在於對他人的尊敬、對自己的貶抑上。比如在稱呼上,對別人的孩子稱令郎、千金,對自己的孩子則說成犬子、小女。又比如發表自己的意見,表述自己的成績,接受獎勵的時候,總要說上那麼幾句抬高他人、貶低自己的話。
謙虛行為的作用主要在於三個方麵:一是縮短了交際雙方的心理差距,為交際創造一個好的環境,促進社會合作;二是為自己預留“後路”,防止因疏忽而招致他人的不信任、指責、甚至攻擊;三是作為一種高尚人格的要素,塑造出謙虛的人格價值。這是於人於己都有好處的事。
謙虛行為確實是“虛”的,但卻是有意而虛,意在塑造謙虛的人格價值、取得心理認同等等,並非意在欺騙和弄虛作假,更不是不真誠。也因為其“虛”的成分,實行起來就有講究,因此,謙虛要講究場合、對象、分寸等。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些人喜歡跟別人抬杠,隻要和別人稍微說兩句話他就要顯出一副針鋒相對的模樣。無論別人說什麼,說的對不對,他總是要跟別人唱反調,好像不反對別人他就不舒服似的。實際上,他對很多方麵所謂的見解都是極其淺薄無知的。
這是一種很壞的習慣,事事都要爭上風,這樣的人首先要改變的就是認真聽取別人的告誡。即使你在某方麵的見識真的比別人多,你也不應該以這種態度和別人說話。不講方法地跟別人持反對意見會使你失去很多朋友,也讓你在同事中無立足之地,因為沒有人會一再地給你提建議,更不敢再向你提忠告。也許你曾經是一個很受歡迎的人,但是隻要有這種壞習慣,你就會跟你的朋友越走越遠。在日常的談論中,你的意見未必就是正確的,因為有些事情本來就沒有正確和錯誤之分,況且,一山還比一山高,你的知識未必就是全麵而科學的。如果你能想到這些,你也許就不會每次都要反駁別人的意見了。
說話時故意逞強的人當中,自作聰明者居多。他們總覺得自己很聰明,他給別人提的建議中總是包含著比別人更高超的智慧和見解,他認為人們會因為他給的建議而感激他。但是,實際情況並不如此,別人對於日常生活中那些平凡的事情,不需要高深莫測的見解的指引,他們隻需要憑借經驗做就可以了。這時候,識趣的人,就應該閉上嘴,耐心地聽別人說話。眾所周知,日常生活中輕鬆的談話不需要用高深理論來支持,不需要大家太認真,別人也根本沒有閑工夫聽你的理論說教。
同事向你建議時,即使你不同意,也不要立刻反駁,因為有些話需要慢慢咀嚼才有味道。況且,就禮貌而言,你也應該仔細思考後再給別人回答。過度的執拗總是會把生活從幽默風趣變成枯燥無味。在社交中,要時常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惟有這樣才能獲得人們的讚賞和喜愛。
為難處境,簡明扼要解困擾
一個國家公民的整體講話水平決定著這個國家的精神文明程度,國際競爭的優劣。一個企業員工的整體講話水平,可以看出企業文化的底蘊。大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到求職、戀愛、晉升和謀發展,哪一件事能離得了說話呢?
不要羨慕別人的口才,你也有可能成為具備高超講話能力的人。不善講話不要緊,關鍵是要認識口才的重要,加強學習,因為講話能力可以通過日常訓練百煉成鋼。“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任何事情的成功並非一日之功。天天讀,萬卷亦非難事;時時練,講話能力就會日益增強。到那時,你就會口吐蓮花,笑傲人生;妙語連珠,平步青雲。口才與成功此時在你身上就能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