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似乎想不出精確的詞來圓滿闡述他的想法。孩子當時沒看出他僅是在等待屋裏所有的人都凝神靜聽,卻隻覺得丘吉爾忽然苦惱不堪地沒有能力表達自己的意思,而孩子父親不知為何並不打算去救他出困境。
“先生,”孩子說,聲音似乎嘶啞了,“你的意思是不是說,這全是一個——均衡的問題?”
孩子父親睜大了眼,驚慌地湊上前來,可是丘吉爾舉起一隻威嚴的手,拿那支令人咋舌的雪茄指著孩子說:“就是這詞兒,千真萬確!‘均衡’是個很好的詞,可是無論在戰爭時期還是和平時期,這個詞經常被人遺忘。年輕人,你每天早上一醒來就該說這個詞,每次站在鏡子前刮胡子時,就該對自己說這個詞。”
聽了這番話,這位孩子的頭都發暈了。他看出父親不再生他的氣了,不覺釋然,於是得意洋洋地默默靜聽他們繼續交談……
這個孩子真的很冷靜,所以,才會讓老爸也覺得臉上有麵子。他並非是什麼博學之輩,關鍵是他敢於說話。其實隻是個風險不大的問句而已,卻非常搶眼,給全場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另一方麵,“金無赤足,人無完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在人際交往中,就算是偉人也免不了發生表達不準確甚至不知道如何用適當的詞語表達的事情,這或多或少地會帶來一些負麵影響。此時,若是自己能巧妙地為自己打圓場,自然是再好不過;若有人替你解圍,你自然應該對他的行為表示讚同和感激。如果你沒有感激別人,結果往往是別人認為你是一個不會知恩圖報的人,這無疑會影響你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
人們把當眾說話時產生的恐懼心理稱之為怯場。據社會學家調查表明,有80%的人上台演講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怯場反應。所以,能否克服怯場心理將影響到演講的效果。許多人因為沒能克服這個問題而讓自我表現的機會從身邊溜走,而麵對激烈的社會各方麵競爭,任何的疏忽都可能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
其實,怯場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幾乎每位演講者都必須逾越這一道演講障礙。它相應地會帶來一些生理變化,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顏麵赤熱、手腳發軟、頭腦空白,嚴重者會出現當場暈倒。隻要我們能夠掌握一些怯場處理的方法並加以適當地運用,便能克服怯場或者減輕怯場所帶來的不良影響,為演講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自信是克服怯場的一種很好的方法,也是演講者所必需的心理素質。建立自信心的過程就是與怯場心理作鬥爭的過程。
首先,可以通過自我暗示。我們要對自己的能力和演講的效果充滿自信,要在精神上鼓勵自己去爭取成功。比如,我們可以用類似以下的話反複暗示自己、刺激自己:“我要演講的內容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聽眾一定會喜歡。”“這個題目對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我一定能夠把它講好的。”大家不應該在上台演講前過多考慮可能導致失敗的因素,如“要是忘了台詞該怎麼辦?”等。這種負麵的自我暗示往往會產生暗示的結局。這種由自我啟發、自我暗示而產生的學習行為機動,即使這機動是偽裝的,也是導致學習、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力手段;
其次,可以用呼吸調節緊繃的神經。適度的深呼吸有助於緩解緊張、焦躁、煩悶的情緒。如果臨場發生怯場反應,可以運用深呼吸進行心理和生理的調節。目光轉移到遠方的景物,做緩慢的深呼吸並隨呼吸節奏心中默數“1、2、3……”。
還有一種方法是目光回避法,上台時,由於緊張,很多人出現了低頭、抬頭或眼光移向別處的不正確的作法。這會給人一種你不自信或是心不在焉的感覺。正視聽眾,不僅是出於禮貌更重要的是有利於與聽眾進行全方位交流的需要。我們可以把目光在會場內緩緩移動,或把目光放在後排的聽眾,這給所有的聽眾一種錯覺:你在看著他,你在跟他講話,使他有種被重視的感覺,從而認真聽你演講。這也避免了直接與聽眾對視而產生窘迫和局促,並能給聽眾留下良好的印象。
好擺架子,行事草率實該罰
唐玄宗在位時期,有一次上朝,渤海國使者呈上番書,文字非草非隸非篆,跡異形奇體變,滿朝大臣,均不能識。
玄宗怒道:“堂堂天朝,濟濟多官,如何一紙番書,竟無人能識其一字!不知書中是何言語,怎生批答?豈不被小邦恥笑耶!”眾皆汗顏,正為難間,玄宗想到李白,即召入宮,李白卻識得番文,宣誦如流。玄宗大悅,即命李白亦用番字,草一副詔。李白欲借此機會奚落高力士,請高力士為他脫靴。玄宗笑著答應了,遂傳入高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