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美麗的花海,一份淡淡的清愁,二者的強烈反差,構成了“以樂景寫愁情”“用明媚抒黯然”的意境,這就是葉之旋律的《杜鵑花開》。初讀之餘,掩卷遐思,不僅生出些許感歎。
本文好像是一篇睹物思人之作。作者在開篇就寫“半山坡上父親的墓碑前,一簇簇杜鵑花正靜靜綻放,釅釅濃濃。”相信隻要有一點點文學素養的人都能夠從這一語言中看得出來。這就是說,本文以杜鵑花作為引子,表現了對父親深沉的思念和銘心的愛。
誠然,這樣的理解不錯,但我們細細思之,在作者的筆下,僅僅就是對父親的懷念和愛嗎?如若如此,我認為本文有偏題之嫌,那“‘杜鵑花開得從容又熱烈,開得簡約又豐富。它把自己開成了一種風韻,一種精神,一種力量’。父親激情洋溢的話語又在耳邊回響……”和“下山了,我的心卻無法走下那寂靜的山坡,無法走出那一簇簇杜鵑花中;靜靜地立在風聲中,長久沉思,恍然到花圃裏杜鵑花沒有的東西,那是一種孤傲,一種靜美,一種默默無聞地釋放,一種永恒。”就不好理解了,因為它們表現不出對父親的思念和愛,準確的說,他們反映出來的思想,已經超越了思念和愛這一主題。所以,愚思之,作者並不簡單的表現對父親的思念和愛,應該還有別的東西。這應該是什麼呢?
文章從父親的墳前的杜鵑花入手,寫出了在瞬間的感念:深深地凝視,默默地遙想。繼而引出了父親的“杜鵑花開得從容又熱烈,開得簡約又豐富。它把自己開成了一種風韻,一種精神,一種力量”這句父親的花語。我們且不去想父親的這句花語的意義是什麼,隻看作者往下的書寫。緊接著作者寫了自己的“並不堅強,並不灑脫”和“不想真實、執著”。這也許才是作者真正要表現的東西。生活給人的感受很多,每個人都想著要“堅強灑脫”,要“真實執著”,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幾許?大都是在一種模糊的狀態之中自以為是,認為自己做到了“堅強灑脫”和“真實執著”。作者不是這樣的人,所以她坦誠了自己內心的感受。而她的坦誠,卻是痛苦的。因為她這一內心的想法,僅僅就是一想法,她無法去實踐“不堅強,並不灑脫”和“不想真實、執著”。這就構成了她內心的矛盾。這就是作者想真正的傳達給讀這的本意:想隨意的去生活,但卻不能夠放浪形駭——不能適應“現實”去隨波逐流。因為在她的生活中,潛在著一種規則,一種約束著自己,規範著自己的規則,迫使著她加強著自己的修養,陶冶著自己的情操,完美著自己的人格,增加著自己的涵養,讓自己的人格魅力凸顯出來。簡言之,就是要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那麼,這“潛在著的規則”是什麼呢?
我們應該認真的去思讀“猶豫去麵對那寒冷煙雨中安之若素綻放的杜鵑花”和“但麵對那山坡冷雨打濕的杜鵑花,那用心血滴開的花兒,我確有了生命裏最純真的感動和愉悅、激情和快樂,感受到生命的充實和坦蕩,寧靜亦平和——牽引著我無法不真實不認真不執著。”這些語言,它似乎給了我們些許的啟示,我們把它和前麵父親的那句話聯係起來,把它和作者的潛意識聯係起來,就可以解決這“潛在著的規則”。另外,我們不難發現,作者在不斷的敘寫生命的一種感悟,“生命就是一種開放,一種堅守”、“生命裏最純真的感動和愉悅、激情和快樂,感受到生命的充實和坦蕩,寧靜亦平和”“一種孤傲,一種靜美,一種默默無聞地釋放,一種永恒”,從對這些句子的解讀,就可以釋解本文的主題了。這樣,我們就更清楚的明白,其實,這“潛在著的規則”,就是父親,就是父親的花語,就是那在父親的墳前“靜靜綻放,釅釅濃濃”的杜鵑花所傳達的意義——精神的花朵永不凋謝!。由此,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父親墳前的杜鵑花,父親的花語,實際上是人生的哲理,是人性的複製,是對做人的總結和主導。這也是作者潛心表現的東西。
對文章主題的顯現,作者把父親、父親墳前的杜鵑花和花圃中的杜鵑花連為一線,在不斷的思悟中層顯,把敘述、抒情、議論連為一個整體,首尾的遙相呼應,使機構渾然一體,而文後的點題,深化和升華了文章的主題。在文章的表現上,作者沒有刻意的去安排情節和結構,完全的隨著心意的流動,讓內容展現出來,這就是超越時空的意識流創作手法。正是這一點,也使本文體現出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綜述之,本文以父親墳前的杜鵑花為引子,以懷念父親為契機,以父親的話為內核,寫出了父親對生命和人生的要義,寫出了自己踐行父親的人格的感悟,在表達對父親的懷念的同時,展現了父親的人格魅力,昭示著人們,做人要有一定的原則和意義,要做有意義的人,做完美的人。
——嗬,杜鵑花開,永不凋謝的精神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