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修辭上來說,本文主要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小玲拿定槍柄,來回的念了幾遍,好容易明白了。忽然舉著槍,追風似的,向著廣場跑去。”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以“追風似的”寫出了小玲跑得很快,他急於去見兵丁。
寫作點撥
本文在寫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細節描寫的運用。在敘述小玲與兵丁之間發生的故事的過程中,作者細致描寫了小玲與兵丁的神態、動作、語言、心理,寫出了小玲對兵丁從好奇到失去興趣的情感變化過程,寫出了兵丁把小玲當成自己的孩子的那種喜愛與思念的感情。例如:“以後我大了,一定去當兵,我也穿著軍服,還要掮著槍,那時我要細細的看槍裏的機關,究竟是什麼樣子。”這裏的心理描寫,充分寫出了小玲對兵丁的羨慕、對槍的好奇。
再如:“這一天他按著往常的規矩,正在場前凝望的時候,忽然覺得有人附著他的肩頭,回頭一看,隻見是看門的那個兵丁,站在他背後,微笑著看著他。”“凝望”這一神態描寫,寫出了小玲對軍營的好奇。“微笑”這一神態描寫,又充分寫出了兵丁的親切。
特別是結尾的動作描寫:“小玲拿定槍柄,來回的念了幾遍,好容易明白了。忽然舉著槍,追風似的,向著廣場跑去。”“拿”“舉”“跑”這幾個動作,寫出了小玲理解了兵丁對他的感情後,心裏非常感動,他急於去找兵丁,向他表達自己心中的感激。
感謝我們的語文老師
作品導讀
文章開頭寫三位充滿青春活力的中學生到“我”家中看望。在十分隨意、輕鬆的氣氛中,三位中學生由談論讀書引起對自己的語文老師的評價。作者在這裏重點通過兩個孩子十分坦率而真誠的話語,具體描繪了他們喜愛的語文老師的形象,表達他們對自己老師的熱愛。這些話以孩子們的口吻說出,能夠自然地引起青少年讀者,乃至從學生時代走過的成年人的共鳴。這些話使讀者感到好似遇到一位知音,說出了他們心裏的話。
在這些話語之後,作者又不失時機地發出“從欣賞到寫作,從幼芽到小樹,是經過多少人的細心培養”的感歎,及時引導讀者去深思老師的辛勤勞動及對學生的一片愛心,從心底湧出對老師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決心不辜負老師的栽培,努力學好文化知識。
原文回放
前天近午,有三個在初中和高中讀書的少年來看我。
他們坐了一大段車,還走了一大段路,帶著滿臉的熱汗、滿身的熱氣,滿心的熱情,一進門就喊:“×媽媽,您好,我們來了!”
這幾個孩子,幾乎是我看著他們長大的,幾個月不見,仿佛又長了一大截!有的連嗓音都變了,有的雖然戴著紅領巾,卻不像個中學生而像個輔導員,有的更加持重靦腆,簡直像個大姑娘了。可是在我這裏,他們就像回到自己家裏一樣,一麵扇扇子,喝涼水,眼睛四下裏看,嘴裏還不住地說。最後,他們就跑到書架和書桌前麵去……“您有什麼新書沒有?”
“您這兒還有《紅旗譜》哪,我看過一遍都忘了,老師還讓我們夏天看呢,借給我好不好?”
“這《蕙風詞話》、《人間詞話》說的是什麼呀?”
“嗬,《人民文學》第七期,我們都說那篇《賴大嫂》寫得好,您說呢?”
我一個人實在對付不了三張快速的嘴,我隻看著他們笑,我隻感到心花怒放,多麼火熱的青春嗬!
慢慢地,他們手裏拿著書、水杯和大蒲扇,圍著我坐下來了,談著看書,談著文學作品,忽然談鋒轉向語文老師。
那個變了嗓音的大小孩子說:“我看書的興趣,完全是我們的語文老師引起的。在前年,我們的那位語文老師,不用提多好啦,給我們上語文課的時候,講得那麼生動,我們都聽得入了迷。下課以後去找他談話,他還給我介紹許多課外的書籍。那一年,我看的書最多了,課內的古典文學,像《琵琶行》,我到現在還能背。可惜這位老師隻教我們一年,就去編教材去了。後來的語文老師,上課時候講的內容和政治課差不多,我們對於課文的感受就不特別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