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那些觸動心靈的人(3)(2 / 3)

那個更加沉靜的姑娘,這時也微笑說:“我們的語文老師也不錯,我就是喜歡跟他寫作文。他出的題目好,總讓人人都有自己的話說,而且說起來沒有完。他在卷本上批改的並不多,但是他和每個學生談話的時候,卻能談到幾個鍾頭。現在,我才知道寫作文也可以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我看著這幾雙發亮的感激的眼睛,使我想起了許多往事,從欣賞到寫作,從幼芽到小樹,是經過多少人的細心培養嗬。

我嘴裏隻說:“我真願意你們的語文老師都在這裏,他們聽了不知要怎樣地高興。但是,也別忘了,‘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閱讀和寫作,一旦有了好的開頭,就得自己努力繼續下去,要不然,老師走了,這些好習慣也跟著走了,你說可惜不可惜?那老師也就白教了!”

他們都笑了:“也可能是白教了,我們努力就是,不過,我們還是感謝我們的老師!”

我好像是對自己說的:“隻要努力,老師就決沒有白教,讓我們都感謝我們的老師!”

(本篇最初發表於《北京晚報》1962年7月25日,後收入散文集《拾穗小劄》)

作品賞析

本文蘊含著真摯的情感,令讀者深受感染。本文以生動形象、輕鬆自然的筆觸向讀者曉之以理,文中質樸深厚的真情也深深打動著讀者。作者善於描繪情感,善於抒發情感,更善於以文章的情感牽動和感染讀者的情感。本文便是這樣,將文中描繪對象中學生的情感、作者自己的情感和讀者的情感巧妙地融在了一起。作品描寫的中心是表露中學生對語文老師的尊敬與喜愛之情。

本文三條情感主線令人難忘。比如:“我”在細心觀察孩子們的一舉一動、傾聽他們的一字一句中表現出的慈愛、關切及油然而生的欣悅之情;與此同時,作者在無意識中呼喚和牽動讀者的情感隨文章的情感的波動而波動,雖無大起大伏,但質樸、坦率、真誠依然感人至深。

特別是文章的結尾部分,“我”從靜聽者變為談話的加入者,對孩子們進行必要而正確的引導和啟發,作為三條情感線中的主線,逐步把三者的情感推向一個共同的高潮,發出“讓我們都感謝我們的老師”的召喚。這句話是全文的一個升華,也是這三種情感最終的、最強烈的融彙點。它不僅在“我”心中,在文中三個中學生心中,也在從那時一直到現在的讀者心中永遠放射著美麗而崇高的光彩。

寫作點撥

本文的語言描寫生動、細致,感情真摯。三個少年一進門那句“媽媽,您好,我們來了!”一句“媽媽”,能夠看出這三位少年跟作者的感情非常深厚。這一句簡單的招呼聲,讓我們感受到三位少年來到作者家中,猶如來到了自己家中一般親切。尤其是後麵如話家常的談話,沒有拘束,沒有約束,有的隻是一份坦然,一份發自內心的親切。

“您有什麼新書沒有?”“您這兒還有《紅旗譜》哪,我看過一遍都忘了,老師還讓我們夏天看呢,借給我好不好?”“這《蕙風詞話》、《人間詞話》說的是什麼呀?”這些話語中,有對長輩的尊敬,更有朋友般的自然。再加上後麵作者那一番循循善誘的教導,讓我們仿佛如沐春風一般享受著這一段短暫的會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