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年(751年),李白應在北地節度軍中任職的友人何昌浩邀請,決定北行幽州。那時候,安祿山已經兼領了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的節度使,其權勢日愈強大,蓄意奪取唐王朝的天下。是年的深秋,李白由開封啟程,一路上且行且停,途經鄴郡(今河北省臨漳)、邯鄲、廣平(今河北省永年),於752年10月到達幽州,並在幽州渡過了一個冬天。在幽州,他看到的是蒼茫遼闊、北風怒號的邊地風光,並用詩句描寫“胡馬秋肥”、北國健兒遊獵的情景,感歎“儒生不及遊俠人”。在《出自薊北門行》的詩中,描繪了邊疆戰事的情況。在幽州,李白目睹了安祿山擁兵l0餘萬、割據一方的囂張氣焰,安祿山的軍隊,戈戟星羅棋布,人民罹於兵禍,《北風行》一詩記述了北方一婦女對丈夫戰死的悲憤心情和淒慘境遇,反映了人民對安祿山的統治不滿。李白也感歎自己徒有才幹,雖憂念唐王朝的前途,而又報國無門,一籌莫展。隻有“攬涕黃金台,呼天哭昭王”(《贈韋太守良宰》),傾灑憂國憂民之淚。
李白於天寶十二載(753年)離開幽州南歸。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人民更加陷入深重的苦難之中。李白用詩歌控訴“安史之亂”給人民造成的災難,“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古風》其十九),“白骨成丘山,蒼生竟何罪”(《贈江夏韋太守良宰》)。在國家動亂的歲月裏,李白“中夜四五歎,常為大國憂”,並以“誓欲清幽燕”“不惜微軀捐”(《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郎》),表示以身許國的壯誌。安祿山攻破長安以後,他出於愛國熱情,參加了鎮守南方的李幕府,後來由於爭奪帝位的鬥爭,李磷被他的哥哥唐肅宗李亨打敗,李白也被捕判罪,流放夜郎(今貴州省遵義附近),在流放途中遇赦,回到長江下遊。唐肅宗上元二年(761),李白聽說李光弼帶兵東征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於是又北上參軍,不幸路途病倒,62歲的李白於次年死在長江邊上的當塗。
李白的詩流傳很廣,是一位“婦孺皆知”的詩人。他的詩歌流傳後世的約近1千首,按李陽冰《草堂集序》中所說,在他死後不久,其詩歌就已“十喪其九”。就在這“十喪其九”的詩歌中,充分地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和同黑暗的社會現實不妥協的鬥爭精神。
李白詩中,不少是揭露和抨擊唐朝統治集團的黑暗統治。自開元末年以後,一小撮得勢的權奸,盤據朝廷,為所欲為,他們“舉動搖白日,指揮回青天”(《古風》其四十六)。李白從自己被排擠的切身感受中,更是認識到賢才受辱,開明進步的政治勢力受到壓抑。李白揭露這種不正常的局麵是“群沙穢明珠,眾草淩孤芳”(《古風》其三十七)。辛辣地譏諷唐玄宗是“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古風》其十五)在李白的不少詩歌中,對於那些腐朽的封建權貴,反映出一種嫉惡如仇、鄙視權貴的反抗精神。對那些爭名奪利、爾虞我詐的權貴們,李白把他們比作是“雞聚族以爭食”,痛斥他們是“螟蜓嘲龍”、“嫫母衣錦”。(《雞皋歌送岑征居》)更痛罵這些權奸是“沐猴而冠不足言”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