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5)(1 / 3)

唐寅,字伯虎,號六如居士。別號很多,如桃花庵主、南京解員、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等。他於明成化六年(1470年)生於江蘇吳縣的一個小酒店商人之家。父親為改變其低賤商人地位,從小教導他努力讀書,博取功名。唐伯虎天份極高,又讀書用功,當地才子祝枝山形容他“幼時讀書不識門外街陌”。16歲時參加府學生員考試就得了第一名。讀書之餘,他喜好繪畫,就拜名師指點。後來,他結識了一些放蕩不羈的江湖名士,整日豪飲,吟詩作畫,無心再考什麼功名。在好友祝枝山極力勸導之下,才又重整旗鼓,潛心讀書。弘治十一年(1498年)參加南京應天鄉試又奪得了第一,次年北上去參加會試時,他的才名早已在京城傳開,但眼看就要取得功名之際,卻發生了一件事,從此改變了唐伯虎的一生。有個紈絝子弟,買通有關人員,得到會試考題,請唐伯虎為他擬卷,後事情敗露,唐伯虎也被牽連入獄,取消了名籍,永遠不許他參加科舉考試。後被釋放,發配到浙江做一小吏。唐伯虎不從,說:“士也可殺,不能再辱。”於是回到家中,但家裏卻又發生了兄弟糾結,夫妻反目的事情,一氣之下,他離家出走。他先後遊曆了湖南的祝融山、江西的廬山、浙江的天台山、福建的武夷山等地,名山大川的雄渾瑰麗使他眼界大開,心胸頓覺豁然開朗,也喚起了曾令他著迷的繪畫書法藝術,他決定從此專攻繪畫,超然灑脫地活在這個世界上。

唐伯虎返回家鄉,建了一座房屋,取名“桃花庵”,自稱“桃花庵主”,他白天作畫賣畫,晚上喝酒看書,客來就飲,客去不留,過著無拘無束、創作詩畫的生活。朋友文征明調侃地說他:“左陳四五冊,右傾三二壺。”他自己作詩雲;“我愧雖無李白才,料應月不嫌我醜;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眼;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拔桃花月滿天。”“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就寫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顯現出他的一股傲岸不平之氣。

唐伯虎詩、書、畫三絕,在當時很有名氣。其中最負盛名的是他的繪畫。他擅長山水,也畫人物、花鳥等。他的山水畫不但繼承了宋人對大自然嚴謹精細的觀察與表現力,同時也繼承了元明等文挖畫家提倡的主觀情趣的表現力,技法上大斧劈皴,常與細勁的長線條相結合,既有粗放的水墨畫,又有工細著色的“院體”,工筆、寫意都很出色。他山水畫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是《騎驢歸思圖》,畫的是噶個寒士在秋風瑟瑟、峰巒奇曲的溪山深處,騎著疲驢而歸的場麵,揉合了他的生活經曆,帶有一種憂鬱的情調。比較著名的山水畫還有《山路鬆聲圖》、《清溪鬆蔭圖》、《抱琴歸去圖》等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花鳥畫有《孟蜀宮使圖》、《秋風執扇圖》、《枯槎鸜鵒圖》等。

唐寅的晚年很淒涼,他衰老多病,沒有力氣作畫,有時竟沒有米下鍋,不得不向鄰居借米度日。嘉靖二年(1523年),夏曆十二月初二,唐寅54歲時,病魔奪走了他的生命,臨走時留下一首絕筆:“一日兼他兩日狂,已過三萬六千場,他年相識如相問,隻當飄流在異鄉。”

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唐伯虎的傳奇故事,如三笑姻緣等。事實上,唐寅的生活經曆坎坷,是沒有“三笑”、“九美”之類的風流豔事的。

明代四大畫家中,年齡最小的是仇英。他比文征明、唐寅約小二十多歲。

仇英,字實文,號十洲,祖籍太倉(今江蘇),他本人常居蘇州。

仇英出生在一個較為清貧的家庭裏,為生活所迫,他很小的時候就到蘇州的一家漆店裏當了學徒。13歲時,據說是唐伯虎發現了他的繪畫才能,就把他介紹給了自己的老師周臣,經周臣的悉心培養,嚴格訓練,使仇英很快脫穎而出,隻幾年功夫,他的畫就小有名氣了。十六七歲時,就和當時已有大名的畫家沈石田、文征明、周東邨、唐伯虎合作畫了《桃渚圖卷》,再後來,他的名聲竟超過了老師周臣。

仇英成名以後,結識了許多名人、畫家,其中有一個叫項元忭的大書畫收藏家。項元忭是明代鑒賞家項予京的孫子,家裏收藏著許多世代名畫家真跡,項元忭極為欣賞和敬重仇英的才華。就主動邀請仇英住到他家臨摹古畫,進行創作。仇英也極為珍視這次機會,對項家藏畫進行了精心的研究並細心揣摩,他力學苦練,埋頭作畫,一幹就是五年,在畫藝上大有長進,成為一名臨摹古畫的高手,“摹唐宋人畫皆能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