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英的畫“或獨創或改繪舊本”,題材大多來自民間,畫他最熟悉的人和事,以民間藝人的方式進行創作,深受大眾喜愛。同時由於他接觸過許多古畫真跡,受文人繪畫的熏陶,作品中也有相當部分能滿足士大夫階層的趣味。
仇英的畫以“秀雅纖麗”的院體著稱,受老師周臣、師兄唐伯虎水墨一體的影響較深,並具獨創精神。於繁華富麗中含飄逸優雅,精巧麗密中含蓬勃歡樂。畫工嚴謹各具意態,既有豔麗工細的畫,又有細筆與較為粗放的白描畫法。仇英最擅長的是人物畫,他畫的人物仕女是“發翠毫金,絲丹縷素,精麗豔逸,無慚古人”,具有明朝特色。
仇英作畫非常專心。相傳有一次有支迎親隊伍敲鑼打鼓地從他家門前走過,家裏人都去看熱鬧,唯獨他什麼也沒聽見,後來閑聊中家人談及此事,他卻詫異地問:“我怎麼不知道?”
仇英一生短促,他的繪畫成熟期不過二十多年,但他留下的作品卻非常多,比較著名的有《蘭亭修楔圖》、《春夜宴桃李圖》、《金穀圖》、《清明上河圖》、《子虛上林圖》、《緒夷職貢圖》等。
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這四位明代著名畫家,創立了“吳門畫派”,自明代中葉至清代初期,一直有著廣泛的聲譽及影響,是明代著名的一個畫派,他們對我國古代畫壇的貢獻是巨大的。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
從太祖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那天算起,到思宗朱由檢縊死煤山那天為止,大明王朝在曆史上存在了267年。在此期間,不知湧現出多少風流人物。在這些人物中,年輩最晚者要屬宋應星,多才多藝者也首推宋應星。
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宋應星誕生在江西奉新縣一個幾代人都在朝中做官的大家族裏。父母給他起名應星,字長庚。
夏風吹拂,樹木繁陰,贛江兩岸,居廬相望。一塊塊稻田,象魚鱗一樣,有次序地排列著。三三五五的農夫正在稻田裏拔水稗。已到了而立之年的宋應星,不慌不忙地走近一位中年漢子的身邊,非常有禮貌地說:“大哥,聽說你們這裏的人,用骨灰、石灰改良稻田土壤。您能不能介紹一下這方麵的經驗?”說罷,便從衣兜裏掏出紙和筆來。那漢子直起腰,掀起衣襟,擦了擦臉上的汗珠,高興地說:“難得你們這些讀書人聽這方麵的經驗介紹。”接著,他便滔滔不絕地說開了。宋應星一邊聽,一邊飛快地記錄著。
和稻田裏的那漢子告別之後,宋應星乘舟渡過贛江,來到家鄉附近的最大都市南昌府。他走進一家造紙廠的門口,正好遇到一位老造紙工。他彎腰施禮道:“師傅!晚輩專程來向您請教造紙技術。”說完,又從衣兜裏掏出紙和筆。那老者見他一身書生打扮,又見他態度如此謙遜,就慢條斯理地說:“我們這裏共造兩種紙:竹紙和皮紙。俺先談竹紙的製造過程,我們每年在芒種前後,到山上砍竹。第一步,即將竹子一律截成五到七尺左右長。第二步,將截好的竹子放到池水裏浸泡一百天。第三步,將浸泡好的竹子取出來,加以捶打、篩選,除掉青殼和粗皮。第四步,攪拌石灰化汁。第五步,將其放入握桶中蒸煮八晝夜之後,停火一天。第六步,將其從檀桶中取出,用清水漂洗。第七步,將其用草木灰水漿過。第八步,將其再放入釜內蒸煮,並用灰水淋漬。使其在10多天內,自然腐爛。第九步,將其放人臼內,舂搗成稀泥片。第十步,製漿造紙。俺再談皮紙的製造過程……”那老者講完,宋應星也將其全部記錄下來。
鄱陽湖畔,有個很有名氣的小地方一窯村。居住在那裏的人們,祖祖輩輩以燒製磚、瓦、陶瓷器為業。他們的傑作——五彩瓷器,暢銷遠近。宋應星離開繁華的都市南昌,走向偏僻的山莊窯村。當他走進村口一看,那裏三麵環山,山下的許多黃土窯洞緊相連,窯洞前,黑牛般的大石臥遍,黑牛石旁冒出股股清泉,清泉邊的白楊揚枝披翠。宋應星不禁暗道:“黃土窯、黑石、清泉、白楊,構成一幅天然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