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1)(1 / 3)

故事發生在明朝。有個15歲的少年為“避仇流落江湖”一日,他流浪到安徽敬亭山下,又困又乏,就躺下睡著了。朦朧中,少年似乎覺得有人在追趕他,又似乎感到母親在輕撫他的雙頰,他頓時驚醒,卻原來是幾枝柳條隨風飄拂著他的臉,再細看周圍,是滿眼的綠柳。他突發奇想:“為擺脫仇人的追捕,我何不更名改姓呢?就姓這遍地柳樹的柳吧。”於是,少年慨然長歎一聲:“咳,從今天開始我改姓柳了,號就叫敬亭山的敬亭吧!”後來,這個改名叫柳敬亭的少年為了謀生,向藝人學習說書技藝,再後來,他成了著名的說書藝人。

柳敬亭,本姓曹,名逢春,江蘇蘇北泰州人,生於明神宗萬曆十五年(1587年),18歲學習說書,先後到過揚州、蘇州、杭州、南京、北京等地。擅長說《隋唐》、《水滸》等,有很高的聲望。曾同明末複社中的人相往來,後為左良玉幕客,明亡後,隨清漕運總督蔡士英北上。

柳敬亭的說書生涯開始於江北的一個叫盱眙(xù yí續宜)的小鎮(今江蘇省)。那時他從家鄉逃出來已有三年。盱眙這地方雖小,但還算熱鬧,當時已有藝人在這裏說書,柳敬亭對此很感興趣,隻要有藝人作場獻藝,他都要在旁邊聚精會神地聽,專心致誌地看,並用心揣摩書中人物的刻畫及藝人的表演。看的時間長了,他也能照貓畫虎地說上一兩段。對說書藝術的愛好,也是為了生存而謀得一技之長,柳敬亭暗下決心做個說書藝人。

開始時,柳敬亭隻是自己偷偷地練,自己說給自己聽,到後來,他就硬著頭皮到市麵上去說,沒想到竟贏得了許多聽眾。他說書不僅繪聲繪色,更主要的是內容新穎不落俗套。

初步的成功使他有了信心,因而越說越好,但他已不滿足盱眙這個小地方了,他渴望有名師指點。於是,他跨過長江,到了江南。在這裏,他邂逅了一位老先生名叫莫後光。

莫後光是雲間(今江蘇鬆江)的一個儒者,他雖然不是說書藝人,但卻對說書藝術有獨到的見解,對說書理論有較深的研究。興趣來了也能說段《西遊記》、《水滸傳》之類。有一次他無意間聽柳敬亭說書,被他妙趣橫生、新鮮別致的表演所吸引。莫後光暗忖:“這個後生是個難得的說書人才,儒子可教啊。”於是就主動收了柳敬亭這個學生。柳敬亭運氣不錯,他能結識莫老先生,也實在是他一生中的重大轉折。

莫後光諄諄告誡柳敬亭:如果想把說書技藝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首先要熟悉各地的方言、風俗、習慣,並要對它們進行認真觀察,細心揣摩。其次是把觀察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選擇適用的,扔掉不適用的,選好題材。

說書藝人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故事說得動聽吸引人。說書技藝多種多樣,有時可以從容鋪敘,一路引來,直達勝境;有時可以說得簡捷明快,穿插恰到好處;有時則不妨故意露出點破綻,讓聽眾恍恍惚惚,直盼最後結局。總體說來,說書要掌握輕重、緩急,件件事都有交待,使聽眾首尾了然,歡喜讚歎而去。

莫後光還教導柳敬亭,說書藝人最理想的境界應達到。獻藝時要忘記自己的事,忘記自己的貌,忘記座上的賓客,忘記時在今日,忘記自己姓甚名誰,做到我即古人,古人即我,古人笑,我也笑,古人哭,我也哭。要和書中人物打成一片,使聽眾也忘記自己是誰,忘記是在書場聽書,也和書中人物打成一片。

柳敬亭是個異常聰明的人,老師的教誨,他一一記住,又經過勤學苦練,他的說書技藝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老先生唯恐柳敬亭滿足現狀,達不到藝術上的最高境界,就經常批評他,找他的毛病,令他不斷改進,終於使柳敬亭的說書技藝達到了精湛圓熟出神入化的境界。

告別了恩師,柳敬亭先到揚州發展,以後又到過蘇州、杭州等地,最後落腳南京。在南京他有了一個固定的說書場所,聽眾如雲。當地的公卿顯宦們也爭相邀請他應堂會,人多時還要預先排隊。

有記載說,柳敬亭“長身方額,麵著黑子,須眉蒼然,詞辯鋒出。”“居常喜著火浣布,醉後頻欹綠絲幘。”百姓們親切地稱柳敬亭為柳麻子,說他雖麻子臉黧黑,但口眼波俏,眼目流麗,衣服整潔,不為人討厭。清末揚州畫家王素臨本柳敬亭畫像的形象是:手執一把折扇,頭上帶一方巾,白發飄然,一身明人裝束。

柳敬亭說書技藝精湛。無論是什麼樣的書,一到了他的嘴裏定能被說得活靈活現。他最拿手的是《西漢演義》、《隋唐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說嶽全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