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離別不同尋常,項羽拿走了全部的決心和堅定,卻給他的兵士們留下了希望,等會在決戰中如果我死了,你們就可以投降了,劉邦不會為難你們的。
然而,最讓項羽舍不得的卻是他情感上的至愛——虞姬,情到深處,就讓歌聲來送別吧!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首歌曲也許就是項羽最後的遺言了。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在這之前,項羽留給人們的曆史形象是殘暴的,但是,人們大多都忽略了項羽溫情的一麵。項羽對他的愛妾虞姬是非常重情的,“霸王別姬”也正是出在此處。
虞姬到底是項羽的誰,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虞姬可能也就是項羽的一個愛妾,但她是項羽征戰四方的時候唯一帶上的一個女人,可見,虞姬是項羽最愛的一個女人。
這個時候的項羽被圍垓下,已經是四麵楚歌,情況十萬火急,就連虞姬也已經看透了當時的時局,同時也看到了結局。她知道項羽必敗,同時也知道項羽失敗之後不會再苟且偷生,所以隻好先行一步到黃泉路上去等項羽了,虞姬自殺了……
和著悲歌和淚水,項羽絕塵而去。時空在項羽的腦海裏重疊分離,當初項羽豪情萬丈地帶著八千弟兄從江東起事,但現在在他身邊的隻剩下八百人了……
項羽選擇了壯烈。
夜色之下,項羽率軍由小路突圍向南而去。劉邦接到報告,派遣灌嬰帶領五千騎兵前往追擊,絕對不能放走項羽。
其實直到這個時候,戰爭還不能說誰勝誰負,但是隻是因為一件事情,徹底澆熄了項羽僅存的火星。
也正是從這些小事當中,我們看到了運氣好與運氣差的區別,很遺憾,項羽當然屬於運氣差的。
項羽沒有想到,最後斷送他的竟然是一位農夫,而這位農夫有幸親眼見證了項羽的隕落,有幸送了項羽最後一程,有幸把項羽引上了最後的絕路。
項羽的百姓基礎差這是眾所周知的,農夫一看就知道這一定是項羽的殘部,於是他指了一條相反的道路,也就是這條路,把項羽送上了最後的絕路。
項羽雖然勇猛,但怎奈手下人數太少了,漢軍的人數整整比他們多出了幾十倍。雖說項羽有以少勝多的案例,但是這麼大的懸殊還是第一次遇到。在剩餘楚軍的拚命保護之下,項羽才得以突圍出去,但是這個時候項羽身邊隻有二十八個人了。
項羽必死無疑。
漢軍追兵緊追不舍,項羽的滅亡就在今日,誰如果能手刃項羽,那麼這個功勞將是不封頂的,昔日誰見誰怕的項羽此時已經變成漢軍眼中的一塊肥肉了。
殺項羽者,富貴也。
遭遇漢軍是不可避免的。此時,項羽一馬當先,衝著漢軍的將領就衝了過去。項羽連殺漢軍多員大將,就連士卒也被砍死了幾百人。28個抱著必死念頭的將士隨著項羽奮戰到最後。這一次小範圍的突圍雖然成功了,但是二十八個人僅僅剩下二十六個人。
項羽帶著手下二十六個弟兄退守到了烏江邊上,對麵就是家鄉。
這個時候楚國本地的一個亭長早已準備好船隻準備送項羽過江。
大王,您還是請快上船吧,這是您最後的希望了,漢軍的追兵暫時也找不到船渡河,隻要您過了河就安全了。
一條河隔著生死,一條船載著生死。
項羽看看身後剩下的弟兄,他不能為了自己苟活而棄兄弟們的性命於不顧。項羽堅定地搖了搖頭——我不過河。
亭長急了,河對麵的江東(指會稽郡)雖然小,但是地方也有千裏之大,百姓也有數十萬人之多。您保存一息實力,在江東稱王還是可以的。更何況我們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啊!文雅說法: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民間說法:好死不如賴活著。
上麵這番話說的有理,但我是項羽……
項羽死了
生,可以,但是要苟且地活著;死,可以,卻能壯烈地死去。
項羽想到自己一生征戰四方,英雄一場,最後的性命卻僅僅係在這一彎小船上,況且即使現在渡江,漢軍也不會放過自己的,這樣還會把戰火引到自己的家鄉,這樣除了多給自己增加些悲痛和屈辱之外,已經沒什麼意義了!
感歎之餘,項羽對著這位亭長說,我的生命已經到了盡頭了,即使渡河後也沒有什麼用。況且當年我項羽率領八千江東子弟渡過烏江,西向爭霸天下,如今卻無一人生還。縱使江東父老憐惜我,再度擁我為王,但我又有什麼顏麵來接受他們的愛戴呢?就算他們不說什麼,我項籍難道就不感到慚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