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今世緣(1 / 2)

(仙來仙往讀者交流群:119612610)

天地大定已千年,三界再無亂事,仙界為人境大開方便之門,授之仙法若幹,以慧世人。人界日漸盛行修行、尋仙問道之風,但縱觀千載,得償者也不過僅是天下三宗之先祖,便再無一人問道得成正果。可修仙一脈,隨緣者如過江之鯽,天下三宗門徒信眾甚多,一時竟至人滿為患,再無虛席。

三宗首席——氣宗迫於無奈,立下規條:凡過其所設甄別規定,且有仙緣者,方才招入門下,每三載一次,每次不足百人。名額限製,每年僅掛單應選者就有萬眾,百中選一,殘酷已極。但凡入得氣宗門下,那才是三世修來的福緣,尋常人家一旦得中,也要耗盡家資,宴請鄉裏,以示慶賀。

梵若寺因其性質差別,所以人丁向來不旺,然佛法莊嚴,豈容褻瀆?門下也是高僧如雲,強手如林,絕不容小覷。而劍脈行事向來乖張,選徒要求極為嚴苛怪異,所收皆是資質上乘之輩,可成大才,劍脈一如往常低調,實力非外人,不足道也。

三宗坐大,三界亦為之震驚。仙界隻要在其掌控的範圍裏,自然聽之任之;鬼界卻不依,在昔日“敗地”兩界山糾結陰暗勢力,與正道三宗對抗。時間如隙,掐指算來,業有百年了。凡、鬼兩界就這麼對峙著,時有相爭,各有輸贏。三宗雖然不能一鼓作氣將那股勢力全數剿滅,但也始終壓製其焰,鬼界屢屢旁敲側擊,也算無奈。

三宗本沒有先後名次,但千年循環下來,氣宗受先祖蔭蔽,人丁旺盛,隱有三宗之尊之意。三宗雖未言明,然心照不宣,其餘兩宗皆默認為上,以氣宗為先,互為犄角形成天下三宗之格局。

氣宗為大,得緣於其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這天時講的就是千年前的那一場三界亂戰,沒有彼戰,決計沒有氣宗現今之門庭,氣宗祖師領導人界,聯袂仙界,大破鬼界,受仙界賞識,賜以仙法,才奠定了氣宗之根基。地利便是講的氣宗所處的地方,不得不佩服先師之英明和卓見,氣宗選址在神州中部一仙山——若祗霞山,東臨“氣緣海”,南扼諸道之要衝,不僅地址突出,更為關鍵的是這裏是女媧、伏羲大神發跡得道所在,仙氣、靈緣充沛,最宜修行,此乃天地一福地也。人和,這不消說了,要是沒有出現領袖絕倫的氣宗先祖,氣宗比仙界愈加飄渺,還有氣宗曆代的首座也是功不可沒,試想,守業何其難也,劍脈和梵若寺兩大宗派的壓力可想而知,是也,凡氣宗首座無不是資質、道法絕倫之輩。

氣宗屬中州,人境分三州,中州、靖州、天元州,正好三宗各掌一州,靖州歸置梵若寺;天元州屬劍脈。中州轄中部廣大疆域,地域頗廣,人境無帝製,全賴人人自愛、自治,千百年來倒也相安無事。主要是由於三宗鎮守,有些亂子,也被三宗一並消除了,沒有人敢於向三宗挑戰,特別是氣宗,那不啻於向整個人界挑釁,三宗同氣連枝,實力連仙界也不容小覷,何況人境眾人呼?

氣宗又在中州中部,恰在中心,若祗霞山連綿千裏,高聳入雲,仿佛直通天門,直上仙界。人界常言:氣宗山,通仙人,若攀沿,難今生。此言道出了民眾對氣宗的敬畏和崇拜,也著實突出了若祗霞山的高峭鬥聳,確非虛言。

若祗霞山百裏外,有一小鎮,喚名“清水鎮”,由於毗鄰若祗霞山,近乎於氣宗相鄰,物產豐盈、人的壽命較之其他地方也長了些,人過百歲,在清水鎮很是平凡。相傳鎮上最長者已經過兩百歲了,都是受了氣宗的福源呐,清水鎮鄉眾感念“氣宗”的福澤,在鎮中立廟紀念,以示真誠。鄉民自以為得到了氣宗的庇佑,皆大歡喜,日子活得甚是滋潤,家家有餘。

當然,氣宗不可能顧得上這樣的小鎮,還有天大的事情等著氣宗處理和決斷呢,隻是清水鎮地處神州神脈中心,加之毗鄰氣宗,福源深厚,才會年年豐收,無災無害。鎮上人家也是夜不閉戶,民風淳樸,比之蠻疆諸境好得太多。

鎮上有戶人家,是姓平的,平姓甚少,清水鎮也隻此一家。平家祖先本是氣宗棄徒(氣宗每旬都會考核諸徒孫之道法修為,一旦落於人後,便要慘遭清場出局),好歹也是上過若祗霞山的,平家便成了當地的望族士紳,平家先祖也憑靠著在氣宗修來的皮毛,開設醫館,治病救人,在清水鎮留下了好名聲。平家的根底也就是在那時打下的,可惜平家的後輩不爭氣,將偌大家業慢慢敗光,平家也大不如前了。

傳至平正手裏,平家隻剩良田百畝,牲畜數十頭了,但就是這點家資那在清水鎮也算是頭麵人物了,平家還是在清水鎮說的上話的,隻是沒有先前那麼管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