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邵逸夫開出的條件並不優厚(不但每部片酬僅有2000美金,還要簽長期合約,與邵氏旗下的那些明星藝員並無區別),但李小龍著眼於未來大局,仍舊表示隻要邵氏寄來劇本及相關資料,合作事宜盡可再作商量。
邵逸夫這時耍起了小聰明,他認為李小龍在好萊塢發展並不得意,沒資格跟自己談條件,當下顯出大老板的派頭:“李小龍必須先行回港,才能安排一切。”
邵逸夫的怠慢讓李小龍火冒三丈,他立即強硬表態,非要邵氏派人到美國和他談不可,較勁之下,合作之事隻能作罷。
聽說李小龍無意去“邵氏”了,鄒文懷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他知道李小龍的“軟肋”,既想在香港發展,又放不下“好萊塢明星”的架子。若能投其所好,上門去“三顧茅廬”,也許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他當即做出決定:指派羅維的太太劉亮華,找到李小龍,力爭把這件事“搞惦”。
麵對越洋伸過來的橄欖枝,李小龍很受感動。加之嘉禾給他的片酬是每部7500元美金,並盡量滿足他提出的其他要求,李小龍終於口頭答應為嘉禾開拍兩部電影。
得到李小龍的加盟,鄒文懷如獲至寶。據說,當年鄒文懷為保住李小龍不被挖角,不惜親自貼身保護,連李小龍上廁所也要跟隨。
李小龍沒讓他失望。他主演的首部港產片《唐山大兄》,三周創下350萬元的票房紀錄,不但李小龍聲名鵲起,嘉禾也猶如掘到金礦,其後的《精武門》、《猛龍過江》,也一樣引來世人矚目,影片票房最終達到驚人的530萬。
1973年7月20日,正值壯年的李小龍在女明星丁佩家中離奇猝死,沒了李小龍的嘉禾影業似乎前途暗淡,可事實恰恰相反,李小龍逝世僅一年,嘉禾便再次風生水起。原因嗎,居然還是邵逸夫又一次的失誤,又一次把另一位“票房巨星”許冠文這個“大漏”,拱手讓給鄒文懷!
人性化的管理製度,讓嘉禾公司得以在逆境中不斷發展壯大,成功地打造出電影史上的一個傳奇。嘉禾電影有限公司的英文名字為GoldenHarvest,這也是當時亞洲影展最高榮譽的英文。其製作的影片也標上“嘉禾出品,最佳影片”的標簽,可見,從成立最初鄒文懷就具有以邵逸夫一爭天下的野心。事實上,他也做到了。
閱讀點睛:成功很少是偶然的。鄒文懷能一次次撿到“大漏”,不僅是靠機會,而是靠他的遠見與氣度。他總肯舍去一部分利益,同意那些台柱級的明星和導演參與票房分成,這幾乎比邵氏的片酬提高數倍。
轉彎加轉彎,等於成功
梁閣亭
黃渤,祖籍甘肅臨洮,出生於青島。影視明星,曾憑借《瘋狂的石頭》獲得2007年度第七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男配。
年少時,黃渤無限迷戀音樂,夢想有一天自己能成為一個紅遍全國的歌星。為實現夢想,他不分白天黑夜,苦苦練歌,然後去參加各種形式的歌手大賽。
初中畢業,他不顧家人的反對,成為第一批在歌廳駐唱的歌手。
一開始家裏不同意,黃媽媽說,什麼工作非要晚上出去,白天幹嘛不唱?!黃渤就偷偷唱,賺了錢都交給家裏,時間長了,看也沒什麼危險,家裏就默許了。
黃渤從一開始就是邊跳邊唱,那時候沒有碟,電視裏播《潮——來自台灣的歌聲》,介紹小虎隊啊、草蜢啊,隻演一遍,黃渤就拚命地記。如果有機會從別人那裏弄一點錄像帶,像邁克爾?傑克遜的,自己就再學一些。隔一天唱一次,一晚上15塊錢,那時候黃媽媽才掙多少錢?黃渤可比黃媽媽掙得多多了。每回下了體育課,黃渤就請全班所有男生一人一個一毛錢的冰糕,那會基本就是個小大款。
在青島唱歌久了,黃渤開始心花起來:“那個時候老想去廣州,因為唱流行的幾乎全部南下了。”後來,他如願去了廣州,在一家叫太平洋的唱片公司唱歌。黃渤覺得自己“總是進不了圈子”,再後來,又漂到了北京。那個時候是一九九四、一九九五年前後,在北京歌廳駐唱的歌手成堆成堆的,憑借自己一副擅長流行歌的好嗓子和又能主持又能編舞的才藝,他漸漸站穩了腳跟,日後成名的諸如周迅、滿文軍、滿江、零點樂隊、胡東、沙寶亮等歌手都曾跟他一起在各個酒吧間跑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