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初成長 子孝母疼眾苗喜(1 / 3)

那日雨後,產婦昏睡了七天才醒過來,在得知丈夫最終離去後哭暈了一次又一次,急切間尋死好幾次,好在苗婦眾多,日夜輪流看守,也不致鬧出大事!眾人看的悲切,因為不知該如何勸慰,隻是一個勁的人死不能複生地去安慰……

待得看見身旁的兒子,突然覺得終有一絲活著的價值,終於不再悲傷,安心的照顧孩童,隻是眉宇間一股死氣在慢慢的凝結。隻是阿孫夫婦一屆凡夫俗子,看不懂、辨不明,隻當產婦放下了已故丈夫,也就暗自放下心來。隻是產後遇雨,又逢變故,風寒入侵,病入骨髓,若是豔陽當空還可勉強下地走動,要是遇見那陰雨連綿,全身疼痛,翻來覆去,生不如死,著實淒涼!每每如此,阿孫夫婦眾苗人也不禁暗自落淚,隻是苦無他法!

可喜小孩一切安好,不哭不鬧,給吃吃給喝喝,產婦及阿孫夫婦眾人簡直愛不釋手!三個月就可以自己爬動。每見見母親疼痛難忍,汗流滿麵仿佛,也知母親疼痛難忍,就會手腳並用地艱難爬到母親頭邊,舉起胖嘟嘟的小手,顫巍巍的為母親拭去額頭的汗跡,親親母親的臉龐。也許是愛的力量,又也許上天不忍這對苦命的母子如此受難,病痛中的人也感到疼痛也不那麼劇烈了!

漸漸時日久了,村寨裏的眾苗也知道了此事。人們總是心疼弱者,對著對母子愛護有加,對那個所謂的宗門都暗自不以為然。山民多淳樸,善惡總是分的很清楚,你恨的,我也恨;你愛的,我也愛。以致於後來在麵臨危難的時候,眾人一心!雖然難免有死傷,可終究把損失降到了最低!這是後話,暫且不表。也因此眾人漸漸知道了,男子及產婦過往。

男子叫燕南歸,原本東邊大族,因自幼天資聰穎,被山外的舉世第一大宗門——雲仙宗看中並納為弟子,因天賦超然,深得個門派長老疼愛,一身道法也已然爐火純青;而女子叫納蘭蓉也是當世大世家,因一次偶然相遇相愛,後不得宗門認可,於是便叛逃出山,流落到此。

個中緣由,誰也不清楚,其中不乏老成者,明白這樣的理由也不至於置人於死地,見納蘭蓉不在多說,也就不在多問,深山老林的,諒她一介弱女子也不至於耍出什麼花樣,而且她夫妻兩住此地多年,除了不知來曆外,和眾苗人也相處和睦,無甚歹心,也就不再放在心上。

苗人多心善,因孩子年少喪父,母親重病在床,各家給米給鹽,取錦置衣,倒也不至於挨餓受凍!孩子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母親給取了個名,就叫做燕百兒。納蘭賢德,守眾苗人如此大恩,無以為報,在天氣稍暖可以下地走動之時,也召集眾苗人少年兒女,教些文字,評些典故,給山裏人長長見識,也得知些山外奇聞異事。

眾苗當初見她行動困難,病體恐有不暢,多多推辭不受,見她苦苦堅持,也就順其自然!而且她終是出生名門,幼時受過良好教育,所授知識多是山裏人不曾聽聞,莫說小孩聽得目瞪口呆,便是偶爾旁聽的眾苗,也都瞠目結舌!

納蘭人也落得清秀,每當授課之時,略有痛楚,便顰眉蹙頞,一舉一動,莫不惹人憐惜。眾男苗縱有憐惜之意,礙於他死去的丈夫和家中女人,也隻好悻悻!隻是平日納蘭開課,總有數百男人圍觀,到後來竟比孩童還多!納蘭聰明額外呢,哪能不知眾苗心意,隻是內心苦笑,待得人多,就撿那些,對狩獵耕種的知識來授!眾人得此科技,自然收成更好,心中早將納蘭奉若神明,那還容下些許齷蹉!

百兒生來無病,長得比較壯,三歲時就長的七歲孩子的個頭,除平時跟母親認識些許字外,閑時跟著眾男苗孩童進山打獵,練得一身好體魄,納蘭有心去管教,怎麼力不從,見眾苗信誓旦旦保證,且百兒人小卻很機靈,沒出過甚事,也就放任自由了!時常還會抓些小兔小野雞什麼的回去,跟苗人討得烹飪之法,熬湯孝敬母親。納蘭心中更是寬慰,見兒子少年老成,想起死去的丈夫,不禁暗自抹淚。眾山民見百兒生的孝順,正所謂神仙也愛那孝順之人!越是對其寵愛,個個欲為師表,授其一身所學,正可謂是集百寵為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