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懂禮貌,首先是要懂得語言禮儀,關於這一點,父母必須把握下麵三把金鑰匙。這三把金鑰匙,第一把就是要教會小孩子說“謝謝”的習慣,當人家給他做好了一件事情的時候,要教他說“謝謝”;第二把是教會小孩子說“對不起”的習慣,當他對人做了一件不太好的事情的時候,要教他說“對不起”;第三把是要教會小孩子說“請”的習慣,當小孩子有求於人的時候要教他說“請”。有了這三把金鑰匙,一定到處受人歡迎。
其次是社會規範禮儀:“女士優先”、“公共場合不大聲說話”、“按規定排隊”等。
2.培養孩子積極、快樂的性情
未來社會需要孩子能夠勇敢地擔起社會責任,具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活潑開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會品德,兒童時代的道德教育將奠定他一生的思想基礎。我們大人,誰都不願意與性格沉悶、心胸狹窄愛計較的人交往。所以,父母應教孩子學會主動跟小朋友玩,熱情主動地幫助別人。
3.讓孩子知道規矩
老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個世界是有秩序的,如馬路上的“紅綠燈”。現在孩子性格獨特,特別是在家被溺愛的孩子,以為社會像家裏“要星星不給月亮”。然而,社會並不會像家庭那樣縱容孩子,情況完全會被扳過來。所以,父母要給孩子製定一些規矩,比如“在征得別人同意之前,不能亂動別人的東西”、 “在樓道裏不能大聲喊叫,不能亂跑亂打,不能影響別人”等。
4.教育孩子主動承認錯誤
孩子淘氣很正常,躺著不動很可能是生病了。淘氣就容易做錯事,錯了要勇於承認,主動道歉,求得別人原諒。如果可以補救,積極行動,將損失降到最小,這對孩子的做人做事都非常重要。
5.學會謙讓,樂意與人分享
積極適應環境,協調好與他人與集體的關係是孩子的“必修課”,人們常說的“情商”重於“智商”就是這個意思。在一起玩,小朋友的性格特征顯現出來:有的喜歡拔尖,以“我”為中心;有的脾氣大,稍不順心就生氣或大哭。啟發孩子學會謙讓,把玩具與同伴一起玩,感受到“大家一起玩才有意思”。同伴有困難時,要教導孩子給予幫助,讓孩子體會“朋友”的意思。
其實,讓孩子學會分享並不需要為他們講述什麼大道理,我們來看兩對母子逛超市的情景。
A媽媽和孩子一起選擇食品,會邊挑邊告訴孩子:“這是爺爺愛吃的,這是奶奶愛吃的,這是爸爸愛吃的,這是媽媽愛吃的,這是寶寶愛吃的。”回到家裏,由孩子負責把東西分給大家。
B媽媽和孩子走進超市,媽媽對孩子說:“寶寶喜歡吃什麼東西,自己拿。”媽媽提著籃子跟在寶寶後麵。回到家裏,爸爸逗孩子:“好吃的給爸爸點,好不好?”孩子卻說:“不行,這些都是媽媽買給我吃的,我誰也不給。”
許多家長感慨,現在的孩子太自私了,而且一點責任心也沒有。其實孩子的自私與缺乏責任心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家長的教育方式。將孩子真正當作家庭中平等的一員,對孩子不要隻是不停的給予,而總是不求回報。要讓孩子學會付出,家長的言傳身教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成為更有魅力、更受歡迎的孩子,就應該在上述方麵下工夫,有意識地加強孩子的好性格。
教孩子學會寬容
寬容體現了一個人的素養與氣度,表現了一個人的思想水平。教孩子學會善待他人的短處,這樣孩子才可以與他人和睦相處;教孩子學會寬容對待他人的長處,可以使孩子不妒忌,從而不斷地取得進步。
寬容是一種美德,它像催化劑一樣,能夠化解矛盾,使人和睦相處。諸如“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大肚能容,容天容地,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古笑今,笑古今可笑之人”這種不重表麵形式的輸贏,而思想境界和做人水準的高低的行為是高尚的。正如有位哲人所說:“寬容是需要智慧的。”
現在的孩子大都以自我為中心,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如果別人做錯了事,根本沒有一點寬容之心,往往會逮住他人的缺點不放。
作為父母,應該充分認識到寬容對於孩子來說不僅是一種待人準則,而且是一種保護心理健康的習慣。現代科學揭示,寬容有利於一個人的健康長壽。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就發現:當人們想要報複他人時,血壓會明顯上升;而在寬容他人時,血壓則顯著下降。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培養孩子寬容的習慣。
那麼,怎樣讓孩子養成寬容的習慣呢?
1.不要把世俗的毛病傳染給孩子
父母最好不要在孩子麵前以自己的眼光議論其他小朋友的缺點,這樣容易讓孩子對其他小朋友過於挑剔。相反,父母要盡可能表揚其他小朋友的優點,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是有優點的,不要使自己的孩子產生一種以自己為中心的思想,這非常不利於培養孩子寬容的習慣。
父母尤其不要對某些人和事物有偏見,更不要把這些偏見在孩子麵前表露出來,從而讓孩子在潛意識裏也受到這種偏見的影響,而對這些人和事物有偏激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