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讓孩子明白,拒絕別人,不能把話完全說死。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一個人有求於別人時,往往都帶著惴惴不安的心理,如果一開口就說“不行”,勢必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引起對方強烈的反感,而如果話語中讓他感覺到“不”的意思,從而委婉地拒絕對方,就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個父親這樣教導兒子:要拒絕、製止或反對對方的某些要求、行為時,先不要急著拒絕對方,因為你應該尊重對方的願望,從頭到尾認真聽完對方的請求。先說一些關心、同情的話,然後再講清實際情況,說明無法接受要求的理由。由於先說一些讓人聽了產生共鳴的話,對方才能相信你所陳述的情況是真實的,相信你的拒絕是出於無奈,因而也能夠理解你的。拒絕對方,你還可以幽默輕鬆、委婉含蓄地表明自己的立場,那樣既可以達到拒絕的目的,又可以使雙方擺脫尷尬處境,活躍融洽氣氛。
學會拒絕他人,關鍵要態度和藹。不要在他人剛開口要求時,就斷然拒絕他:不要對他人的請求迅速采取反駁的態度,或流露出不高興的表情,或者去藐視對方,堅持永不會妥協的態度等,這都是不妥當的方式。應該以和藹可親的態度誠懇應對,讓別人可以接受的方式。
拒絕對方時,要明確說出事實。盡量避免模棱兩可的說法,如“我再考慮考慮”等,這樣會導致對方摸不清你的真正意思,而產生許多誤會,這就容易使彼此之間產生隔膜,關係越來越淡。
讓孩子敢於承認錯誤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犯錯誤,但是也會改正錯誤。父母要做的就是怎麼樣讓孩子認識錯誤,敢於承認錯誤,讓他在錯誤中有所發現,在改正錯誤中健康成長。
每個人都會有做錯事的時候,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當孩子做錯事情,重要的不是錯誤本身,而是父母怎麼樣讓孩子認識到他的錯誤以及承認錯誤。如果孩子隻是說自己錯了,但是卻說不出自己到底錯在哪兒,那麼隻能讓他一時的意識到錯誤,卻不能讓他清楚地認識錯誤。所以,當麵對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要讓孩子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用自己的頭腦去想,然後再幫助孩子分析錯誤的原因,把道理講明白。然後給孩子改過的機會,從精神上善待孩子,千萬不要隨便給孩子“定罪”。
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認真學習。甚至有的父母會說:“孩子,隻要你念好了書,什麼你都不用管。”這樣做,隻會抹殺孩子的責任心,讓孩子覺得隻要讀好書,其他的和他一點關係都沒有。其實,隻有喚醒孩子的責任心,才能讓孩子在心理、思想上起到深層次的變化,才能讓孩子對錯誤的觀念有所深知。父母想要讓孩子學會發現錯誤,隻有了解了孩子的能力、性格及孩子所特有的心態,才能對孩子循循善誘,使他們能認清方向,少走彎路,早日成功。
雖然說要避免發生錯誤,但是,錯誤所教給你的東西是你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學到的。然而,唯恐犯錯的心理往往會使孩子不敢去嚐試新生事物或承擔風險。
那麼,父母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敢於承認錯誤呢?
1.理性分析孩子的錯誤
擔負著教育孩子成長重擔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那麼做父母的就應該從正確對待孩子的錯誤開始。由於孩子年齡小,犯錯誤是經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有一句話說的非常有道理,“孩子是伴隨著錯誤成長的。”是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犯這樣或是那樣的錯誤,而做父母的責任就是要一次次把孩子從錯誤的邊緣拉回來。可是有些父母對待孩子的錯誤所用的方法卻是不正確。他們有的對孩子百般地溺愛,於是會對孩子的錯誤聽之任之,一味地順從。有的會對孩子采取粗暴的手段,一旦孩子犯了錯誤,輕則吹胡子瞪眼,重則拳腳相加。如果一味對孩子所犯的錯誤聽之任之的話,就會使孩子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從小養成許多壞習慣;如果對孩子采用粗暴的手段就會容易使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造成逆反心理,容易形成心理障礙。所以,想要做一名稱職的父母,既不能因為愛孩子而一味嬌慣,也不能以嚴格要求為名,用粗野的方式,挫傷孩子幼小的心靈,而是要實事求是、一分為二看待孩子的錯誤,對孩子的錯誤進行入情入理的分析。對孩子先肯定,讓孩子在和諧的氣氛中主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讓溫暖的春風吹去孩子心中的灰塵,讓愛充滿孩子的心,在愛的氛圍中使孩子受到教育、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