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教孩子學會為人處世(3)(3 / 3)

2.低聲調批評孩子

孩子有缺點錯誤,父母理所當然對其進行及時的批評教育。可是,有的父母一旦發現了孩子的錯誤,就會對孩子大喊大叫,似乎這樣做就可以產生一種威懾效果從而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並且改正錯誤。其實,並不是這樣,父母的大叫大喊,隻會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會加劇親子間的緊張關係,對孩子的教育是起不到絲毫的作用的。

言語聲調,作為人際交往的一種工具,能表達人的思想和感情。不同的聲調,會讓聽的人產生不同的感受。用低聲調對孩子進行批評,會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減少孩子的逆反心理,也容易縮短父母和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有的父母覺得自己是真心實意地疼愛孩子,對孩子隨便喊幾聲或是罵幾句沒有關係。但是,孩子可不會這麼想,他們會認為,高聲調的批評是在貶低自己,而低聲調的批評則是對自己的尊重。

3.教育孩子每日反省自己

孩子有時並不知道自己所認識的東西是錯誤的,也可能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事。他會用他自己的眼光去看,用他的頭腦去想,這樣難免不受到限製。所以,父母要有藝術地教會孩子學會發現錯誤,這樣,才能對孩子循循善誘,使他們能認清方向。父母要培養孩子自己反省自己的錯誤,比父母或他人指出其錯誤再改正,效果更好。

4.合理地進行處罰

當孩子做了錯事之後,對孩子進行懲罰是絕對必要的,這也是對不良思想、行為所給予的否定的評價。在不同的教育手段中,如果說讚揚是從正麵來強化良好的品德行為的話,那麼懲罰就是一種反向的強化刺激。它的目的是降低錯誤品德和行為再現的頻率,或阻止它的發生。在對孩子進行懲罰的時候,大人要掌握好分寸,一定要非常耐心和謹慎,所以說,懲罰是一種最複雜、最困難的教育方法。如果一定要對孩子進行懲罰的話,一定要考慮好時間、條件以及具體的情況是不是合適,考慮好這種懲罰是不是有助於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讓他做到今後不再犯類似的錯誤等等。如果因為父母的懲罰而讓孩子身體上感歎到痛苦、思想上受到壓抑、心理上產和恐懼的話,隻能說明這樣的懲罰是失敗的。所以,當父母要懲罰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把事情進行全方麵的分析,做到合理的處罰。

5.父母應勇於向孩子道歉

現在社會對於“道歉”已經是越來越重視了,甚至還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道歉公司”,這些都標誌著社會的進步。但是,雖然道歉在社會上非常普遍,但在家庭中卻沒有體現出來,許多人在家中從來不道歉,尤其是父母,他們從來不願向孩子道歉。

在一個家庭中,如果父母做錯了事情,卻從來不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過失和缺點,隻會讓孩子產生一種“父母是永遠正確而事實上卻老是出錯”的觀念。慢慢的,孩子就會把父母的一些正確教誨拋在腦後。如果父母能夠在做錯事情之後向孩子認真地承認錯誤,就會讓孩子形成一種“承認錯誤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的觀念,這樣就會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會讓孩子嚐到原諒別人的甜頭。有些父母會在孩子“闖禍”以後,由於一時的感情衝動,會對孩子進行一些不恰當的或是過重的批評或懲罰。但是事過之後,父母又往往會後悔那麼做,或是認為自己對孩子懲罰的太重了。這個時候,如果父母能夠勇敢並且真誠地向孩子承認錯誤,用自己的行為來補救自己的“過失”,這樣就會給孩子的敢於承認錯誤做出一個良好的榜樣。

讓孩子成為一個文明禮貌的人

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這樣的孩子才會受到別人的歡迎,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被眾人接納的程度高”。孩子的文明禮儀要從小培養,這需要父母的引導與示範。

文明禮貌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必須遵循的公共生活準則,孩子的文明禮貌是在大人的指導下逐步養成的。如見了人要有稱呼,要表示問候;得到他人關心、幫助要表示感謝;分別時要表示樂意再見;兩人共事時要表示高興;出現了矛盾要認真考慮自己的過失,而不輕易責怪對方;家中來客人時要表示歡迎;在家長與客人交談時不打擾;出門做客時要聽家長的吩咐,不亂拿人家的東西。父母必須知道文明禮貌行為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要以為講一兩遍,孩子就會永遠照著做。家長應當反複對孩子進行有關訓練,如讓孩子堅持說“請、您好、對不起、謝謝、再見”,直到成為孩子習慣化的語言。當孩子做了有損於他人的事情時,一定要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處,並誠懇地向對方表示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