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教孩子學會為人處世(4)(1 / 3)

良好的禮儀習慣不僅能給人生帶來快樂,而且能夠幫助一個人走向成功。從外表上看,禮貌是一種表現或交際形式,從本質上講,禮貌反映著我們自己對他人的一種關愛之情。所以,真正的禮貌必然是源自內心的。

講究禮貌也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不可缺少的規範。人與人之間互相觀察和了解,一般都是從禮儀開始的。一個舉止優雅、彬彬有禮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找到工作。正如一位哲人所說的,那些明智的和有禮貌的人們,他們特別謙虛謹慎,從不裝腔作勢、裝模作樣、誇誇其談、招搖過市。他們是通過自己的行為而不是言語來證實自己的內在品性。

有些父母認為,現代社會是個自由的社會,懂不懂文明禮儀沒關係,隻要學習好、有真本事就行了;有些家長則認為,小孩子天真無邪,長大了就會懂得文明禮儀的。其實,這都是誤解。一方麵,孩子的文明禮儀需要從小培養,否則就會形成壞習慣,一旦形成壞習慣,再改就很難;另一方麵,越是懂禮儀的孩子,越能獲得自由發展的廣闊天地,因為他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歡迎。可見,文明禮貌始終是孩子應該養成的好習慣。

那麼,應該怎樣來培養孩子講禮貌的習慣呢?

1.為孩子樹立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良好的行為舉止是對孩子最生動、最有效的教育。父母應該利用家裏來客的有利時機提醒孩子,並給孩子做出榜樣。

興興在和客人交流的時候沒有運用禮貌用語,興興的媽媽並沒有當場在客人麵前指責孩子,因為她知道批評和指責往往隻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和不服心理,而且這種做法本身也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但是,媽媽並沒有忘記這件事,當客人離去後,媽媽把興興叫到身邊,溫和地對他說:“興興,今天你在和客人叔叔講話的時候,媽媽發現你沒有運用禮貌用語,這是不對的。當叔叔送禮物給你的時候,你應該說‘謝謝叔叔’,你說是不是?”興興聽了,若有所悟地說:“哦,我忘記了,對不起,媽媽,我下次會注意的。”這樣,媽媽通過在事後提醒教育孩子,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錯誤。

在對相同事情的處理上,另一位媽媽的用不同的做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媽媽發現倩倩在接受他人禮物的時候沒有運用禮貌用語,就微笑地對孩子說:“倩倩,你好像忘記對阿姨說什麼了吧?”年幼的倩倩的表情顯得有些茫然,顯然她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應該說什麼。這時,媽媽對客人說:“謝謝您送禮物給倩倩,我代倩倩謝謝您!”倩倩聽了媽媽的話,意識到了自己沒有表示禮貌,於是也稚聲稚氣地說:“倩倩也謝謝阿姨!”

2. 培養孩子注重個人禮儀

父母在平常的時候要有意識地向孩子強調注重個人禮儀的重要性,一般來說,父母應該注意從以下幾方麵來培養孩子注重個人禮儀。

(1)儀容儀表

教育孩子保持儀容儀表的整潔,要把臉、脖子、手都洗得幹幹淨淨;勤剪指甲勤洗頭;早晚刷牙,飯後漱口,注意口腔衛生;經常洗澡,保證身體沒有異味;衣著要幹淨、整潔、合體。

(2)行為舉止

這方麵的教育目標就是“站如鬆,行如風,坐如鍾,臥如弓”,主要從站、坐、行以及神態、動作方麵提出要求。優美的站立姿態給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覺;身體直立、挺胸收腹、腳尖稍向外呈V字形。要避免無精打采、聳肩、塌腰,千萬不能半躺半坐。走路要昂首挺胸,肩膀自然擺動,步速要適中,防止有八字腳、搖搖晃晃,或者扭捏的碎步。

(3)表情神態

教育孩子表現出對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與人交往要麵帶自然的微笑,千萬不要出現隨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癢、摳腳等不良習慣的動作。

(4)言談措辭

要求孩子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如“您好、謝謝”等。要求孩子做到態度誠懇、親切,使用文明語言,簡潔得體,既不能沉默寡言,也不能囉嗦重複。

父母向孩子強調文明禮貌的常識時,不要用教訓、命令的口吻,而是要循循善誘、諄諄教導。同時,父母還要讓孩子明白,人與人之間若出現互相擠撞,不要惡言惡語,要抱著理解、寬容的態度;要求孩子做到行為文明,如,和人見麵時主動打招呼、和別人說話時要專心、愛護公共環境、遵守交通規則等。

3. 尊重你的孩子

文明禮貌看起來是一種外在的行為表現,實際上它反映了一個人的內心修養。有自尊的孩子會尊重自己,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在說話時往往會顧及到他人的感受。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做到尊重孩子。

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說過,“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你對待孩子沒有同情,他們就變得沒有同情;而以應有的友情對待他們,就是一個培養他們友情的手段。”也就是說,以應有的尊重對待孩子,孩子才會懂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