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廣告”一詞來源於拉丁文,意為“我大喊大叫”。古羅馬商人在做生意時,常常雇一些人在街頭鬧市大喊大叫對某種商品進行宣傳,人們把這種做法稱之為“廣告” 1415年德國人古頓伯爾格發明了金屬活字排版印刷術,這極大地推動了歐美廣告的發展。接著,英國出現了最早的英文廣告印刷傳單,現在,廣告的媒體已經通過電視、報紙、廣播等遍布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
招牌
招牌就是指用來展示店類貨物名稱的一種標記,也稱為店標,在法律上定義為商號,由文字和圖案等構成。店主往往為了產生效果,一般會將招牌設計得比較別出心裁,因為一定程度上,招牌代表著店鋪的形象,可以吸引顧客進入店鋪。招牌有豎招、橫招等等,而且招牌在我國23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常常叫做“酒望”、“店招”、“幌子”等。
公證
公證起源於古羅馬,當時出現了一種叫做“達比倫”的專門代寫法律文書的自由職業者,他們在專門的事務所擬定文書並在上麵簽字作證,所擬文書在經過法院審查確認並予以記錄後成為無可爭議的文件。公證製度由此誕生。我國公證製度是從私證逐步演變而來的。古代民間在買賣、分家以及借貸等活動中,達成協議後邀請當地有名望的人士到場見證,這些見證人被稱為中人,中人的見證活動即私證。私證在我國整個封建社會相當普及,直至今日仍然在民間盛行。我國到民國時期才有了公證製度。
名片
最早的名片叫“謁”,起源於紙張尚未發明的秦漢時代。那時名帖用竹子削成片。上麵寫著自己的姓名,主要起著拜謁通名的作用。蔡倫發明造紙以後,人們開始用紙張做名片,叫做“名”、“名紙”等,但隻流行於上層權貴階層。清朝時由於西方的不斷入侵,和國外的通商加快了名片普及。西方人認為黃金分割法所切割成的長方形看起來是最美的,所以名片均采用黃金分割法來製作。名片也擺脫了用筆書寫的舊形式,而采用印刷方法。到近代,名片開始走向平民化。
專利
專利是一種具有獨占的排他性發明,如果並非是本專利人,要想使用他人的專利技術,必須要依據法律征得專利人的同意方可。專利的種類有三種: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同時,專利屬於一種特殊的私人財產,它還具有獨占性、區域性、時間性、實施性的特點。其中,時間性是指從申請專利權日起,中國的專利權期限是20年,而實用新型專利權和外觀設計專利權期限隻有10年。
外幣符號“$”
“$”是外幣的一種代表符號,在1732年時,墨西哥用機器鑄造了一種新式雙柱銀元,與舊式銀元差不多,圖案一麵是皇冠的王徽,另一麵是兩根柱子。區別主要是在兩根柱子之間加上了東西半球的圖案,並且在兩根柱子上各有一條卷軸裹著,很像“$”,時間長了,人們便將這看成是銀元的標記了。於是,不少的國家都用這個標記作為本國貨幣的簡寫符號了。例如:美元“US$”、新加坡“S$”、新西蘭“$NZ”、馬來西亞的“M$”、澳大利亞為“$A”等。
錢幣上人物肖像
人們在錢幣上雕刻人物起源於公元前5世紀,不過,當時錢幣上的肖像是各城邦的保護神。後來,公元前44年,古羅馬把愷撒的頭像鑄在錢幣上,這使愷撒成為歐洲貨幣史上第一個把自己的肖像鐫刻在貨幣上的人。從此,羅馬國家首腦的肖像便作為錢幣的圖案被固定了下來。不過,在中世紀初期時,錢幣上又幾乎沒有了人物肖像,直到文藝複興時期,人物肖像才重新出現在錢幣上。不過,首先出現是在意大利,其後,各國君主起而效之。現在世界各國主要是把頭像印在紙幣上,不過一些國家的硬幣上仍然刻有肖像。
三百六十行指什麼
“行”是指各行各業的工種,最早唐代用的是“三十六行”,後來,隨著工種的增多,漸漸便有了“三百六十行”一說。“三百六十行”隻是一個大概的指數,因為人們多年形成的習慣,聽起來比較順耳,所以,至今還是這個稱呼。“三十六行”分別指的是肉肆行、宮粉行、成衣行、玉石行、球寶行、絲綢行、麻行、首飾行、紙行、海味行、鮮魚行、文房用具行、茶行、竹木行、酒米行、鐵器行、顧繡行、針線行、湯店行、藥肆行、紮作行、仵作行、巫行、驛傳行、陶土行、棺木行、皮革行、故舊行、醬料行、柴行、網罟行、花紗行、雜耍行、彩興行、鼓樂行和花果行。
八小時工作製
八小時工作製就是指每天的工作時間不可超過八個小時。在19世紀70年代末,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後,為了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於是,資本家們不斷增加勞動時間殘酷地剝削工人,這激起了無產階級的巨大憤怒。在1877年,美國終於爆發了世界曆史上第一次全國性大罷工。全國各行各業的工人紛紛走向街頭進行遊行示威,向政府提出改善勞動與生活條件,要求實行八小時工作製等。在工人運動的強大壓力下,美國國會被迫製定了八小時工作製的法律,但根本沒有執行這項法律。1886年5月1日,美國大約35萬工人舉行大罷工,迫使資本家實施八小時工作製,在經過長期的鬥爭和付出流血犧牲的代價,八小時工作製終於得以實施。
鈔票的由來
鈔票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紙幣,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紙幣的國家,當時名字有很多,如“交子”、“中統交鈔”、“大明寶鈔”等。後來,在清代時發行了兩種叫做“大清寶鈔”、“ 戶都官票”的紙幣,一種作為小麵額、一種作為大麵額常常被使用,人們為了便於稱呼,就將它們合起來叫做鈔票,也就是從那個時期起,鈔票開始沿用了。
大寫數字額
人們在經濟交往中,如需使用數字,為了防止金額塗改作弊,金額都要使用漢字大寫。這一習慣始於我國明朝初年。在朱元璋執政時期,戶部侍郎郭桓在任職期間大肆貪汙政府錢糧,貪汙數額幾乎和當時一年的秋糧實征總數相等。朱元璋對此大為震驚,在懲處案犯的同時對全國財政管理實行一些改革措施,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把記載錢糧數字的漢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用“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陌、阡”。後來在使用過程中人們把“陌、阡”改成了“佰、仟”。這一方法的實行,堵住了一些賬務管理上的漏洞,並一直沿用至今。
中國最早的貨幣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一種貝類貨幣,它由天然的海貝加工而成,距今約3500年以上,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經過加工的貝幣打磨光度好,既小巧又美觀,而且堅固耐磨損,便於攜帶流通,主要出產於我國的東海、南海等地海域。
元寶
元寶最先起源於唐朝,而且最早的元寶並非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真正的元寶中間其實並沒有凸出來,形狀有點像棺材,而且顏色是銀色的並非是金黃色,其製作也比較粗糙。為了讓元寶的造型更加美觀,顏色更加亮麗,漸漸演變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樣子。
萬貫
人們常用“腰纏萬貫”形容錢多、富有。古時的銅錢一般是用繩子穿著的,每一千枚銅錢叫“一貫”。1375年,明朝發行了麵額為“壹貫”的紙製“大明通行寶鈁”。當時“壹貫”等於銅錢1000枚,或白銀1兩,或黃金四分之一兩。換算下來,萬貫等於黃金2500兩,確實是一筆不少的財富。
古代銅錢的內孔為什麼是方的
古錢幣外圓內方,方孔是為了用繩子穿起來,攜帶使用方便。方孔銅錢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幣製至1900年清朝末年廢止使用,共使用了2000多年。但為什麼錢幣中間的孔眼不製成圓眼兒呢?這主要是由製造銅錢的工藝所決定的。過去采用熔銅製造銅錢,為了讓鑄出的銅錢周邊整齊,就必須用銼刀將其修銼整齊。出於省工省力的考慮,鑄錢工匠在銅錢的中間開一個孔眼兒,把很多銅錢穿在一根棍子上,一銼刀下去,銅錢的外緣都能銼到。如果錢中間的孔是圓的,銼時銅錢會來回轉動,於是他們把錢孔做成方形的,這樣穿進一根方棍,銼起來方便多了。此法沿襲下來,錢也就有了別名“孔方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