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信息(1 / 3)

從古至今,信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從發展生產到科學研究,都需要及時獲得相關的最新信息,其中,信息的傳遞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從煙、光傳遞信息到今天的電子信號傳遞信息,從信鴿到計算機,信息的傳遞已經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巨大障礙。信息的便捷使地球真正成為地球村。

信鴿

信鴿的出現是人類通信史的巨大進步。在很久以前,對於相隔兩地的人來說,書信傳遞是一件極其艱難的事情。信鴿有著天生的歸巢本能,即使隔著千山萬水,信鴿總是能找到回家的路,飛回自己熟悉和生活的地方。後來,人們對信鴿的這種戀家和歸巢性進行訓練,它就充當了信使。著名的滑鐵盧戰役就是依靠信鴿傳遞戰爭中至關重要的信息的。即使今天,也有人依然利用信鴿進行信息的傳遞。

什麼是烽火狼煙

烽火、狼煙都是一種利用火光進行通信的方式。在秦以前,烽火狼煙是古代通信的重要方式。古時候,每當國內或邊境有緊急事件,尋求朝廷派兵增援,或國都受難,征諸侯兵馬,就在各烽火台點燃烽火或狼煙(狼糞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濃煙)報告信息。所以,烽火狼煙是兵戈、軍情或某種緊急事務的求救信號。

郵驛

郵驛也被稱為驛傳,最早是為了快速傳遞文書而設立的組織,一般隻有在傳遞緊急而重要的公文時才會使用,且都是輕車快馬。在秦朝統一六國以後,郵驛就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係,除了傳遞官府文件以外,還傳遞其他物品。之後,郵驛製度不斷完善,經曆了各個朝代的發展,一直到清朝中期,才慢慢被現代的郵政所取代。

郵政

郵政是由國家直接管理或直接經營以寄遞各類郵件(信件或物品)的通信部門,它的雛形就是郵驛。中國是在1896年正式建立郵政部門的,從而拉開了中國近代郵政的帷幕。它包括,傳送報紙、雜誌、郵政彙兌和儲蓄等業務,不過,隨著電話通信與網絡通信的發展,傳送信件的業務在郵政業務中所占的比例已經明顯下降了。

雞毛信

中國古代,人們遇到特別緊急的信息需要傳遞時,在信件上粘附雞毛,以示事情的緊急,必須迅速處理,這種信件形象地被稱為“雞毛信”。在近現代的中國革命戰爭中,“雞毛信”得到了廣泛地應用,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期間,“雞毛信”更是起到了傳遞信息的重要作用。“雞毛信”這種信息傳遞方式,在世界上是中國人的獨創。

郵票的由來

郵票是郵件寄件人向郵局支付郵政費用的一種憑證,是一種有價證券,它由國家郵政部門統一印製發行。郵票這個詞語最早是從英文單詞POSTAGE.STAMP直譯而來的,意為“郵資憑證”。英國在1840年5月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郵票,麵值1便士。郵票上的圖案是黑色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側麵頭像。中國於1878年7月開始發行郵票,共分為3種,圖案為一條五爪大龍,所以叫“大龍郵票”。 第一次印上了“郵票”字樣的是1912年隻能中國發行的“光複紀念”郵票。現在,為了方便郵寄,郵資可以集中統一支付,信件上隻蓋“郵資已付”的章就可以了。因此,郵票不再是支付郵資的唯一憑證了。

郵票齒孔的來曆

我們現在看到的郵票都是有齒孔的,而最初使用的郵票是沒有齒孔的。工作人員出售郵票時,需要用剪刀一張一張地剪下來。人們就這樣一直使用著無齒孔的郵票,直到有一天,倫敦有一名記者在市中心的一家酒店裏,急於把當天的新聞稿件寄往外埠的報館。他分裝好稿件,取出買來的一大張郵票,卻發現身邊沒有剪刀。他搜索半天,看到了衣襟上的一隻小別針,便靈機一動,拿它在郵票空隙間刺了一連串均勻的小孔,輕輕一撕,郵票就分開了。這一幕情景,完全被一位名叫亞瑟·亨利的青年看在眼裏。於是,他受到啟發,研製出一台郵票打孔機,被英國郵政局所采納。此後,世界各國的郵票都開始用機器打出齒孔,以便人們使用。

貼郵票位置的由來

郵票一般總是貼在信封封麵的右上角,這習慣已經成為國際慣例。這是因為在1840年,英國發行了一種“黑便士”郵票,而且在郵票的邊上,都有一句提醒的話:“請把標簽貼在信封的右上方”,後來,因為這種方法能有利於郵政操作的機械化,於是,世界各地逐漸將郵票位置固定了下來。

郵戳

郵戳是郵政日戳的簡稱,是為了蓋銷郵票,使郵票不可重複使用。不同郵件,郵戳的位置也不一樣。郵戳上必須標明郵件寄出和收到的時間以及地址,幫助用戶查詢郵件傳遞的時間和時限。郵戳還可以反映郵政業務的類別,不同的曆史時期,郵政業務的範圍就不同。

郵政編碼的由來

現在通過郵局郵寄的信件,左上角都有6個紅色填寫框,用來填寫郵政編碼。這是郵電部門為實現郵政現代化而采取的一項措施,這一使用慣例源於英國。郵政編碼用阿拉伯數字組成,它是投遞郵件的郵局的專用代號,也是這個郵局投遞範圍內的居民和單位通信的代號。20世紀50年代初,英國對郵政編碼開始進行研究。1959年,在諾威治郵區試行,這種做法引起許多國家的關注。1961年,西德正式公布了4位數的郵政編碼,在全國推行,這是世界首例。隨後,美、英、法、澳、瑞士等國陸續效仿。1965年後,日、意、加、荷和瑞典等國也相繼實行了郵政編碼。1980年7月1日,中國推出了全國統一使用的郵政編碼。

明信片

明信片是由郵局發行的,有一定尺寸及書寫格式的硬紙片。寄件人需要把收信人的地址和要傳送的信息直接寫在明信片上,就可以和信件一樣寄出了。明信片誕生的曆史已有130多年了。它的產生源於這樣一個小故事:1865年10月的一天,一位德國畫家畫了一幅十分精致的作品,準備寄給他的朋友作為結婚紀念品。但由於畫紙太大,他在郵局郵寄時,沒有一個信封能將畫片裝下。正在為難之際,一位郵局職員提出建議,讓畫家將收件人地址、姓名等一起寫在畫片背麵然後寄出。結果,這幅沒有信封的“畫片”如同信函一樣,準確無誤地寄到了朋友手裏。世界上第一張自製“明信片”就這樣誕生了。1869年,奧地利一位博士在文章中建議開發明信片,將其列為印刷品郵件。這一建議最終得到了郵政部的采納。同年10月1日,維也納郵局正式發行明信片。奧地利成為世界上最早發行明信片的國家。1897年8月,我國首次發行明信片。

郵筒

郵筒是專門設置的供用戶投寄函件用的郵政設備,也稱為信筒。一般會設在馬路旁、單位內、居住小區等處以便人們投遞,郵局營業廳內也設有郵筒。郵筒最早於1529年出現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市內,當時是用木頭製成的。1653年,法國的巴黎開始在各區設置郵筒。用郵筒投遞函件的方式,給郵局及用戶都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因此,各國紛紛設置郵筒,並在郵筒外塗刷醒目的顏色,以便用戶識別。中國的郵筒采用墨綠色。

郵政儲蓄

郵政儲蓄是郵局在傳統業務外增開的一項金融業務,其儲蓄業務與銀行的儲蓄業務基本相似。一些國家的郵局還開展外彙儲蓄業務。在萬國郵政聯盟成員國內,用戶還可辦理國際郵政儲蓄業務。中國是從1919年7月起,開始辦理郵政儲蓄業務的。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儲蓄業務統一歸由銀行辦理。1986年後,郵政儲蓄又得到恢複。郵政儲蓄的利率與同期金融機構保持一致。但郵局不受理支票業務。現在郵局還開辦了彙兌轉儲蓄、代發工資轉儲蓄等業務。

特快專遞

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的郵政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特快專遞因此而產生。現在人們經常可以看到帶有“EMS”標誌的麵包車飛馳於城市的街道上。“EMS”是英文“Express Mail Service”的縮寫,含義就是“快郵服務”。開展這種業務的目的就在於,使用戶能把文件資料、貿易貨樣、結算單據等在最短的時間內傳送到收件人手裏。1980年,中國正式開辦國際特快專遞業務。1984年,中國開辦了國內的特快專遞業務。目前這項業務已達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郵政標誌的含義

中國郵政的標誌,其基本元素是中國古寫的“中”字,在此基礎上,設計師根據我國古代“鴻雁傳書”這一典故,將大雁飛行的動勢融入標誌的造型中。該標誌以橫與直的平行線為主構成,形與勢互相結合、歸納變化,表達了服務於千家萬戶的企業宗旨,以及快捷、準確、安全、無處不達的企業形象。

郵票之“第一”

世界上第一枚郵票:1840年5月6日英國發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郵票。因郵票主圖是維多利亞女王側麵頭像,票麵為黑色,麵值1便士,因此被稱為“黑便士”郵票。

世界上第一個信封:公元前3000年,亞述人和埃及人把泥版信裝在泥製的外套內,這種泥製的外套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信封。

中國第一個郵筒:公元1897年,清政府配置了筒頂印著金色雙龍戲珠,圓形單柱的墨綠色郵筒,標誌著中國郵筒的“誕生”。直到現在,中國的郵筒仍以墨綠色為主。

世界各國郵筒顏色

世界各國的郵筒顏色都不相同,英國以紅色為主,日本是橙色,新加坡呈白色,而法國、德國、瑞士、西班牙等東歐國家喜歡用淺藍色,中國的郵筒為墨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