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
首都也稱國都、首府、京城。一般為國家最高政權機關所在地,是全國的政治中心。不過也有一些國家的首都並非中央政府所在地,如荷蘭首都是阿姆斯特丹,而中央政府在海牙。
首都由國家決定並公布且大都載入憲法。中國曆史上有的朝代在京城以外還設有陪都。如中華民國時期,自1927年起以南京為首都,抗日戰爭時曾以重慶為陪都。
競選
競選是西方選舉活動中爭取選票的一個階段和必經程序,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的活動。通常要組織專門的競選機構,籌集競選經費,擬訂競選綱領,利用報刊、電台、電視等各種媒體及公開場合在各選區周遊,通過發表演講等方式,向選民反複講解自己的政治主張、施政方針、執政措施,並許下諾言,以求選民了解、信任和支持自己。
彈劾
彈劾是對官吏違法失職行為的檢舉處分和追究法律責任的政治活動。曆史上彈劾最早起源於古希臘雅典的貝克放逐法。
彈劾所適用的行為包括違犯法律、憲法、叛國等行為。彈劾的審判通常在議會中進行,也有經議會提交憲法法院或普通法院審判的。如1973年8月8日,美國總統尼克鬆由於“水門事件”被彈劾,最終被迫宣布辭職。
全民公決
全民公決也稱全民投票、公民投票,指的是由全國公民通過直接投票方式來決定國家大事或批準某項法律的一種方式。它通常是在資本主義國家政局發生變化時所采用,以征詢民意的名義來批準某項法律,或決定對內對外政策、政治製度、國家領土變更、國家獨立或國家名稱等重大事件。其目的在於緩和國內矛盾,穩定政局。如1958年9月28日,戴高樂為加強總統地位而采用全民投票方式通過新的法國憲法。
北約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 1949年,美國為了遏製和防範蘇聯對西歐北美的“威脅”,就同加拿大和西歐的英、法等12個國家,於這年的4月4日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後聯邦德國、西班牙等也先後加入。按條約規定,對任何一個締約國實行武裝進攻,都是對全體締約國的進攻,該組織將采取包括武力在內的行動進行反擊。這顯然是針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實力迅速增長的蘇聯和蘇聯控製的東歐各國。
北約的總部先後設在倫敦和巴黎,1967年後遷至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華約
為了與美國和西歐抗衡,1955年5月14日,蘇聯和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民主德國、阿爾巴尼亞8個國家,在華沙簽署《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即《華沙條約》。條約宣布:締約國任何一個成員遭到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武裝進攻時,其他國家都可給予包括武裝部隊在內的援助。總部設在莫斯科。
北約和華約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軍事集團。1991年,東歐局勢發生劇變之際,華沙條約組織軍事機構於這年4月1日解散,7月1日,華沙條約有效期結束。不過北約在此之後仍以軍事集團性質存在,並向東歐地區擴展。
歐盟
歐盟是迄今世界上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性國際政治經濟組織,其前身是歐洲共同體。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蘇兩大國實力猛增,西歐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感到僅憑一個國家難以和美蘇抗衡。於是就產生了使歐洲統一,實現一體化的設想。1951年6月1日,法國、聯邦德國和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6國成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後來又相繼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5年4月8日,6國又簽署《布魯塞爾條約》,把三個共同體統稱為歐洲共同體或歐洲共同市場。1967年7月1日,條約生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設立共同體總部。後來,包括英國在內的一些西歐國家也加入進來。
1991年12月,歐共體各國首腦通過《馬斯特裏赫特條約》,宣布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1993年11月1日,條約生效,歐洲聯盟宣告成立。歐盟的成員也不斷擴大,已從西歐擴展到北歐、南歐和東歐。
不結盟運動
不結盟運動是由奉行和平、中立、不結盟政策的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成員國主要是二戰後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新獨立的國家。麵對當時以美蘇為首的西方和東方兩大陣營對立和冷戰態勢,這些國家出於維護國家主權、民族獨立,不想介入大國爭鬥等目的,提出走和平、中立和不結盟道路。1956年,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印度總理尼赫魯、埃及總統納賽爾在南斯拉夫會晤,提出不結盟主張。1961年6月,由埃及、印度、南斯拉夫、印度尼西亞、阿富汗五國發起、在埃及首都開羅召開了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的籌備會議。會議提出參加不結盟國家的條件是:支持民族獨立運動;實行和平共處、不結盟外交政策;不參與大國軍事同盟;不與大國締結雙邊軍事協定;不向外國提供軍事基地。1992年5月14日,中國成為不結盟運動的觀察員。
七十七國集團
七十七國集團是一個由發展中國家在經濟領域組成的國際組織。
1963年,在第18屆聯合國會上討論召開貿易和發展會議問題時,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和歐洲的南斯拉夫、大洋洲、新西蘭等73個國家共同提出一項聲明,成為七十五國集團。後來,新西蘭退出,越南、朝鮮、肯尼亞加入,這樣就形成了七十七國集團。於1964年在日內瓦召開了第一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會上發表了《七十七國聯合宣言》。後來,這個組織會上發展到擁有130多個成員,但仍用“七十七國集團”的名稱。
非洲國家統一組織
非洲國家統一組織簡稱非統組織,是非洲國家的國際組織。
1963年5月22日,非洲獨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召開會議,25日通過《非洲統一組織憲章》,宣告該組織成立,總部設在亞的斯亞貝巴,並確定5月25日為非洲解放日。此後,該組織以以下一些宗旨為目的進行活動:加強非洲各國的團結,開展並協調國際間各方麵的合作,維護各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根除殖民主義,改善非洲人民生活等等。
東盟
東盟的前身是東南亞聯盟,是東南亞各國的國際組織。1961年由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組成。1967年8月8日,上述三國和印度尼西亞、新加坡5國在泰國曼穀簽署《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宣告“東盟”的成立。20世紀80年代以來,文萊、越南、緬甸、老撾、柬埔寨等相繼加入。
其活動的宗旨在於通過相互協作援助,促進本地區各國的經濟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
阿拉伯國家聯盟
阿拉伯國家聯盟簡稱阿拉伯聯盟或阿盟,是阿拉伯國家的地區性國際合作組織。創始國有埃及、約旦、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沙特阿拉伯和也門。它們於1945年7月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會議,通過《阿拉伯國家聯盟公約》,宣告阿盟成立。總部最初設在開羅,1979年遷往突尼斯,1990年遷回開羅。
其活動宗旨是加強阿拉伯國家的政治、經濟各方麵合作,維護各國主權和獨立,協調成員國對國際事務的立場。
美洲國家組織
1890年4月,包括美國在內的美洲獨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第一次美洲國際會議,決定成立美洲共和國國際聯盟。1910年改名為美洲共和國聯盟。1948年改名為美洲國家組織,並通過憲章。總部設在華盛頓。
這個組織的主要宗旨是維護美洲的和平安全,加強成員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合作,促進社會發展。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
經濟合作組織(APEC)簡稱“亞佩克”,是一個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經濟合作的國際性組織,秘書處設在新加坡。
1989年11月6日,其第一屆部長級會議在澳大利亞的堪培拉舉行,標誌著它的成立。該組織的宗旨是加強多邊貿易,減少貿易壁壘,相互協作和依存,促進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共同發展。成員包括亞洲和南北美洲、大洋洲環太平洋的國家及地區,1991年11月中國以主權國家身份,中國台北和香港以地區經濟名義,加入該組織。
上海合作組織
上海合作組織是中國、俄羅斯和中亞的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等國家建立的地域性國際組織。該組織的主要宗旨是加強成員國之間的相互信任及和睦友好,促進各國在各領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於維護保障地區的和平安全和穩定發展。
1996年,中俄等五國元首在中國上海舉行首次會晤,形成 “上海五國”會晤機製。2001年,烏茲別克加入後,6國元首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組織。
八國首腦會議
八國首腦會議是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的常規會議,其前身是“西方七國首腦會議”。
1975年7月,在法國總統德斯坦建議下,法、美、英、德、日本五個發達國家舉行首腦會議,並決定邀請意大利參加;1976年加拿大也應邀與會,自此形成了“七國集團”。1977年起,歐洲共同體(後稱歐洲聯盟)委員會主席也應邀出席。至1994年,俄羅斯總統也參加了政治會談。
此後,七國首腦會議,變成了“八國首腦會議”。這個會議原主要是討論經濟問題,如各自的經濟發展,相互的經濟關係,世界貿易形勢,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等。後來,也列入政治問題的議題。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協會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協會是一種非政府、非政治、非種族、非教派的獨立人道主義團體。
瑞士人亨利·杜南於1863年首創紅十字組織,主要是為了進行衛生救護和救濟。此後,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先後成立紅十字會。並於1919年,成立了各國紅十字會的國際聯合會——紅十字協會。由於曆史和宗教等原因,一些國家,如伊斯蘭教國家的相關組織不使用紅十字而使用紅新月或其他標誌。
1983年,紅十字協會改稱為紅十字會與紅新月協會,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協會旨在在戰中行善和通過人道工作走向和平。
外交使節
外交使節,廣義上說,就是派駐外國的外交工作人員,如公使、大使、代辦、參讚、秘書、武官等。但嚴格意義上的外交使節指的是代表一個國家派駐外國處理外交事務的正式代表,一般包括兩種形式:常駐代表,包括大使、公使、代辦;巡回代表,如巡回大使、特使等。
外交特權與豁免權
外交特權指的是派駐外國的外交代表所享有的一定的特殊權利和待遇。
豁免權指的是駐在國管轄權的免除,也可包括在外交特權之內。按照國際法和公約,為保證外交官員執行正常職務,按慣例可相互給予外交特權和豁免權。
外交特權與豁免權屬於外交官代表的國家,而不屬於其個人,因此個人無權自行放棄。失去外交官員身份的外交官,其特權和豁免權也隨之取消。
圓桌會議
圓桌會議是國際會議或多方談判的常用方式。
一般的會議都設有主席台,或者是分中央和兩邊就座,以區分領導和群眾,主持人和與會者。但是有一些會議,主要是多方國際會議,與會各方沒有主次上下之分,為表示各方地位平等,就采用圓桌會議的形式。各方按一定順序(如英文國名頭一個字母順序等)排列,圍成圓圈,並輪流擔任主持人。
政治避難
政治避難是指一國的公民因政治原因向另一國請求準予進入該國居留,或已進入該國後請求準予在該國居留的行為。被申請國決定是否給予庇護。但是如果是因經濟問題或其他刑事犯罪而逃往外國尋求避難的,其本國仍有權要求外國予以引渡和交回犯罪者。
引渡
引渡是指當一個國家的嫌疑犯、罪犯逃到另一個國家時,本國請求另一國家交還此人的時候,另一國同意並交還的行為。罪犯國籍所屬國、罪行發生國和受害國,均有權要求引渡。一般情況,引渡行為是發生在兩國之間簽訂引渡條約後。但是政治犯,一般不予引渡。
軍事
熱戰
熱戰一般指的是真槍實彈的戰爭。現代戰爭所用武器大多是裝有火藥的“熱兵器”。熱戰的另一個含義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雖然沒有發生大規模的國際戰爭,但局部的戰爭接連不斷,形成許多“熱戰”。
冷戰
“冷戰”是相對“熱戰”而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極端仇視,所形成的對抗局麵。其具體表現為:在各地建立軍事基地,組織軍事集團,進行軍備競賽,實行軍事包圍,進行軍事威脅和核訛詐,並進行經濟封鎖與扼製,禁運和拒絕貿易、幹涉內政等。這種對抗方式雖表麵上平靜無戰事,實際上卻給對方安全以嚴重威脅感,使東西方關係十分緊張。因此,人們就把這種武裝進攻以外的敵對活動稱為“冷戰”。
中立國
中立國,即一些國家在國際爭端或國際矛盾中采取不偏向任何一方的對外政策,不與任何國家為敵,不與任何國家結盟,也不參加任何國際集團,並拒絕別國在本國領土上設立軍事基地和駐紮軍隊。它分戰時中立國和永久中立國。戰時中立國,指國際戰爭發生後,既不參加任何一方的武裝行動,也不支持和援助任何一方;永久中立國,如瑞士,宣布本國永遠不卷入國際戰爭(除抗擊外來入侵外)。
沙文主義
1815年,法國拿破侖一世當政時期,一個名叫沙文的法國士兵曾狂熱地擁護拿破侖的對外擴張,並提出要征服其他民族,同時還鼓吹法蘭西民族至上,建立大法蘭西帝國。
後來,人們就把那種將本國利益淩駕於其他國家之上,粗暴幹涉小國和弱國內政的行為,稱為“沙文主義”。
法西斯主義
“法西斯”起源於羅馬,當時,羅馬執政官的侍衛官,隨身攜帶的一束打人的束棒叫“法西斯”,專門用來處死犯人的刑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意大利墨索裏尼率先提出對內取消民主,對外實行武力侵略、民族壓迫和種族滅絕的思想體係,而且提到獨裁主義同法西斯主義如出一轍。於是,法西斯主義被沿用了下來,一般指的是獨裁和極權主義行徑的個人或政治全體,壓製反對呼聲、幹涉個人行為、促長種族主義等其他集中政治權利的行徑。通常法西斯一詞帶有貶義。
霸權主義
“霸權”一詞,最初指的是一些強大的城邦對其他城邦進行控製和幹涉。後來,用霸權主義來泛指那些憑借自己的經濟軍事優勢,僅根據自己的意誌,不尊重弱小國家,並對其進行侵略、幹涉、控製和統治的行為。
霸權主義有世界霸權主義和地區霸權主義之分。前者旨在謀求稱霸全球,控製全世界;後者旨在謀求稱霸某一地區。違背了國際法準則和聯合國憲章的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和國際關係造成嚴重威脅,遭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反對。
三K黨
KKK是三K黨的縮寫,這三個字的原意是指學習槍法者在練習時的口訣,現在常常被用來指美國的秘密恐怖主義組織。故而,也稱為白色聯盟和無形帝國。三K黨是美國最悠久、最龐大的恐怖主義組織,它們的宗旨一般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但基本上都是以反對黑人、天主教徒及猶太人,奉行白人至上,帶有明顯的種族歧視。雖然在曆史上,三K黨多次被下令解散,但至今美國的三K黨還在活動。
古巴導彈危機
古巴導彈危機是發生在冷戰時期的一場政治、軍事危機,幾乎引發了一場核戰爭,是美蘇兩國在冷戰時期一次最嚴重的對抗。
危機從1962年10月下旬美國發現蘇聯在古巴設立進攻性導彈發射基地起到1962年12月6日蘇聯將威脅到美國本土安全的核武器撤出古巴終止,持續了近2個月。
水門事件
水門事件指的是1972年6月17日,以詹姆斯·麥科德為首的5人闖入了華盛頓水門大廈民主黨全國總部辦公室進行竊聽活動,當場被警方逮捕這一事件。經調查結果證明,他們是為共和黨爭取尼克鬆總統連任而進行竊聽活動的。事情發生後,尼克鬆下令掩蓋事實,並在幕後一方麵設法讓聯邦調查局停止調查此事,一方麵賄賂被捕要犯,要他們服罪並保持沉默,總之暫時掩蓋了事情的真相。11月7日,他在競選連任中獲得了壓倒性勝利。不過,1973年3月,一名被告為了免於被判長期監禁,而供認出有人對他施加政治壓力,使他在審訊中做了偽證,這一下引起了軒然大波,這件事被稱為“水門事件”。
世界軍銜製度
軍銜是區別軍人等級的稱號。用肩章(或領章、臂章、胸章)、軍種、兵種、專業勤務符號等作為標誌。軍人被授予軍銜,以明確軍人在軍隊中的地位和責任。
現代各國軍隊的軍銜製度主要有以蘇聯為代表的“東方型”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型 ”。蘇聯的“東方型”建立於1935年,共分7等22級:計蘇聯大元帥、高級軍官、校官、尉官、準尉、軍士、兵7等。 美國的“西方型”分為6等24級:將官分五星上將、上將、中將、少將、準將,校官和尉官各分3級,即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準尉分4級,軍士分6級,兵分3級。其中海軍陸戰隊的軍銜沒有五星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