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國軍隊:鑄造鋼鐵長城1(2 / 3)

美國的這些舉動,顯然是為了防範和遏製中國在中國台灣和亞太地區可能采取的行動,試圖把中國封鎖在西太平洋的第一島鏈之內。而中國台灣是這條島鏈上最關鍵的一環,它不僅是美國在地緣上製衡中國大陸的切入點,而且影響西太平洋地區戰略格局以及決定中美兩國在東亞地區勢力消長的要隘。所以,美國大概不會輕易放棄中國台灣。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對中國積極參與亞太地區多邊安全機製的討論,探索地區性安全模式,越來越持反對的態度。美國認為:中國的這種探索和嚐試是為了約束美日軍事聯盟,鼓勵地區多極化發展,削弱美國在地區安全事務中的主導權,因而是對美國在該地區現存的雙邊安全機製和前沿軍事部署的直接挑戰。這表明美國要強化在亞太地區安全事務中的主導地位,要求中國承認並接受美國的地區軍事安排。

不幸的是,南聯盟的戰火和中國大使館的被炸增加了以上分析的可信度,在一個彈丸小國扔下一個個價值不菲的精確製導武器,果真是為了維護“至高無上”的人權嗎?戰火中南斯拉夫逾千名無辜貧民的鮮血和中國駐外新聞記者的罹難又作何解釋?惟一合理的解釋隻能是,美國妄想利用目前“天下無敵手”的機遇期,趁對手無力還擊之時,窮追猛打,盡力封殺,使其永無翻身之時,從而使21世紀成為由美國主導和支配的“美國世紀”。

打南聯盟是為了拆掉俄羅斯的安全屏障,炸中國大使館是因為中國對他們侵略行徑說“不”。霸氣正盛的美國在“搞定”了歐洲之後,會不會揮師亞大,隨使找一個借口,如朝鮮半島危機、台灣危機、南海問題,民族、宗教、人權問題,插手或武裝幹涉遠東事務呢?善良和愛好和平的人們啊,千萬提高警惕,加速科技強軍,築起13億人民心中的國防長城!

中國已被“包圍”

據有關軍事專家分析,在21世紀爆發大規模世界大戰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局部戰爭仍然會頻頻發生。安而不忘危,憂患意識是對國家和民族強烈責任感的表現,隻有具有強烈憂患意識的民族才能擁有美好的明天。在新世紀,我們應站在曆史的高度,時刻保持著憂患意識,對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作最壞的準備,以明防前,以智慮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類古訓,在今天仍有很強的警示意義。回首50年前,毛澤東曾經擔心美國的三把匕首會插在中國的頭部——朝鮮、腰部——台灣和腳下——越南,並為此而同美國打了兩仗,沒讓美國在朝越兩地得手。但時過境遷,今天美國在朝鮮半島的軍事存在竟然得到了朝鮮的歡迎,將來美軍取代前蘇聯進駐金蘭灣也不是沒有可能的。種種跡象顯示:眼下環繞中國的是靠不住的俄國、虎視眈眈的日本、野心勃勃的印度、桀驁不遜的朝鮮、心懷敵意的越南和趁火打劫的台灣和菲律賓。

美國總統克林頓在他卸任之前對越南進行了突破性的訪問,此前不久,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也在越南的身後對緬甸和柬埔寨進行了國事訪問。江澤民造訪緬柬二國,雖然談不上是什麼外交突破,但中國國家元首的大駕親臨這個有“印度支那瓶口”別稱的是非之地,卻也屬曆史上破天荒的頭一遭。中美兩國突然都把注意力再一次都投向了印度支那,背後的意味非同一般。四分之一世紀以前,印度支那曾是中美兩國間接戰爭的絞殺場,美國以失敗者的身分暗然退出。今天,台海兩岸上空的戰爭陰霾越來越濃密,這一地區似乎又成為新一輪中美戰略較量的要衝。

美國此舉的意圖顯然是想利用越南緊逼中國,如果美國能夠確立它在越南的政治和軍事存在,將直接威懾到中國的南海。這手棋來勢不善。中國直入緬柬,不管是否能對美越可能的合作起到什麼作用,確也屬合理的應手,緬柬兩國曆來就對越南吞並印支的企圖高度防範,中國是他們理所當然的政治依靠。由於地緣和政治的原因,中國對越南每一個動向非常敏感。尤其是在克林頓訪越之前的兩項發展更引起了中國的高度警覺,一是美朝關係解凍,這就基本上消除了美國在亞洲最大的安全和戰略隱患,二是美國突然加強了在關島的軍力部署,聯係到台海兩岸局勢,美國的這一舉動令中國政府異常擔憂。眼下,美國勢力又擴展到了越南,對中國圍堵之態勢已躍然紙上。

據國內外有關軍事專家分析:美國這次雖然以經濟利益為誘餌積極拉攏越南,但在政治上甚至軍事上真能有什麼收獲,還難見端倪。在另一邊,經濟上不能自立的緬柬兩國,特別是政治上未完全穩定的柬埔寨對中國到底具有多大的戰略利用的價值,這同樣是個未知數。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美國開始動作了,局勢的發展對中國是相當不利的。

東西方兩大勢力在西太平洋自二戰結束以來就一直維持著戰略對峙的局麵,朝鮮半島、日本、台灣及東盟一直是美國亞洲戰略前沿的四大支點。50年來東西方勢力在亞洲對峙的陣線並沒有太大的變動,但世界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這個對峙從內容上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變化的核心就是從美蘇兩大勢力為主角的對峙演變成中美勢力的對峙。這個對峙實質上就是一場新的冷戰。與美蘇對峙相比較,中美對峙最大的特點是戰略的不對稱性:美國是強大的、積極的和進攻的一方;中國則是虛弱的、被動的和防禦的一方。這種不對稱性一方麵模糊了中美對峙的冷戰性質,另一方麵增加了冷戰的不穩定性。美蘇之間之所以能維持長達40多年的冷戰,原因就在於美蘇對峙的戰略對稱性。美蘇軍力相當,雙方的戰略攻防互見,更關鍵的是蘇聯在對峙意識上甚至還比美國更積極,赫魯曉夫在訪問美國時曾當著肯尼迪的麵宣稱將要埋葬帝國主義。在“憂患可以興國”一文中,作者坦言:“中美對峙,中國在軍力方麵根本不具備對美國的常規打擊能力,海空軍實力隻能和印度論仲伯,這就決定了中國對美國完全沒有戰爭的主動權。與美蘇對峙最大的不同則是在於中國絲毫沒有麵對冷戰的心理意識,中國政府認為經濟發展是國家的最高利益,任何形式的戰略對峙都應該回避。中美之間這種戰略上的不對稱性使中美之間形成不了長期冷戰對峙的局麵,其結果或者是中國受迫於美國的步步進逼而不斷退讓,放棄自己的利益,或者是美國對中國貿然發動戰爭,以此徹底剝奪中國的談判地位。無論怎樣中國都將受到根本的傷害。”

我們姑且不說作者是在危言聳聽,但我們冷靜下來,站在積極的一麵來分析:這種戰略的不對稱性就孕育了戰爭的危險性。多年來一直期待著中國崩潰的美國無論是在西藏問題還是人權問題上都未能撿到什麼便宜,近來美國越來越多地對它的“遏製加接觸”的對華政策表現出不耐煩,在90年代經濟和軍事實力都達到頂峰的美國當然是不願意毫無所為地咽下這個現實的,一定會找機會和中國試一試手,關鍵要看中美軍事衝突的誘因是否突破戰爭爆發的臨界點。這些因素的確是存在的,歸納起來有這四個方麵:

一、美國的國家性質是帝國主義,而帝國主義的本質就是戰爭,這就決定了美國的侵略性和野蠻性。雖然世界在變,但改變的是美國的對手和世界環境,美國的本質沒有改變。由於蘇聯作為針對美國的遏製力量在全球範圍、包括在亞洲的消失,美國已經變得更具進攻性。科索沃戰爭和中國大使館被炸就顯示了美國發動戰爭的隨意性和突然性。最近,美國將戰略轟炸機和空射巡航導彈首次部署在關島,在軍事上這就意味著美國可以隨時對中國全境發起突然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