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國軍隊:鑄造鋼鐵長城1(3 / 3)

二、由於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低潮及中國內部社會政治結構轉型的緣故,中國已經模糊了指導製訂國防和安全戰略的意識形態基礎,民族主義的情緒又很難在以美國價值為主導的全球化浪潮中形成中國新的上層建築。發展經濟已成為惟一的、至高無上的、綱領性的指導思想,它的片麵性和局限性一方麵把國家發展的戰略思想引向庸俗化的歧途,另一方麵削弱了國家意誌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三、蘇聯的解體和亞洲社會主義陣營的潰散又使得中國在地緣上孤立無援地裸露在美國的陣前。戰略孤立往往是戰爭爆發的前兆。美國在對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發動軍事攻擊之前,都對這兩個國家進行了外交和戰略上的孤立。希特勒在戰前也是通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和張伯倫綏靖政策對歐洲進行戰略孤立。在印度爆炸了原子彈以後、美國加緊了對北朝鮮的工作,又把棋子擺到了越南,不管其成效如何,孤立中國的用意是明顯的。眼下環繞中國的是靠不住的俄國、虎視眈眈的日本、野心勃勃的印度、桀驁不馴的朝鮮、心懷敵意的越南和趁火打劫的通灣和菲律賓。

四、中國經濟總量的飛速膨脹及對世界資源和市場份額占有的不斷擴大讓美國感到更深刻的危機,進而刺激起了美國的戰爭欲望。美國能同蘇聯維持40年宣而不戰的局麵,卻與同樣反共的德日兩國打得熱火朝天,關鍵就在於美德日在同一個鍋裏爭粥喝,而美蘇分屬兩個互不交融的經濟體係。有不少自由派學者和國家官員幼稚地認為,中美經濟存在互補性是中美戰略關係的基石,隻要中美在經濟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會讓中美關係得到穩定和改善,就可以避免中美之間可能的戰爭。曆史已經以鐵錚錚的事實證明了他們的天真幼稚,並將以血淋淋的戰爭證明他們的愚蠢。

美國具有戰爭的本性和戰爭的動機,而中國戰爭意誌的薄弱和戰略環境的孤立則部分構成了戰爭的誘因。這是由戰爭動力學的規律所決定的。戰爭動力學告訴我們,潛在的戰爭雙方啟動戰爭的意願和條件,是決定戰爭的兩個要素。戰爭意誌和動機影響戰爭的意願,軍事實力和戰略環境則構成戰爭的條件。和平是雙方的這兩個要素在戰爭爆發前達到動態平衡時的狀態。當雙方的戰爭意願和條件達到平衡時,未發動的戰爭便不容易發生,進行中的戰爭則會異常慘烈;當雙方這兩個要素不相平衡時,也就是處於所謂的戰略不對稱的情況下,戰爭就容易爆發,而進行中的戰爭則容易結束。60年代肯尼迪和赫魯曉夫的手指都觸到了核電鈕但終究沒有按下去,原因就是雙方核大戰的能力是對稱的,雙方應戰的意願也是不容置疑的,預見到結果的慘烈迫使雙方都放棄了戰爭。二戰時期,德國之所以對蘇聯發動了閃電戰,就是因為斯大林當時沒有戰爭的意願,戰爭能力的準備根本是不足的,而希特勒無論戰爭的能力和攻擊蘇聯的意願都是極強的。於是,戰略的不對稱和戰爭動力學要素的不平衡導致了蘇德戰爭的爆發。

戰爭動力學要素中,戰爭意願和戰爭條件的關係是辯證的,戰爭意願是能動的要素,戰爭意願的強化對戰爭條件有正麵推動作用,反之則不盡然。很多情況下,戰爭條件相對較差的一方在麵對戰爭意願更為低落的對手時,往往被誘發起戰爭意願,隻要有足夠的利益驅使。例如上個世紀,戰爭條件處劣勢的洋人隻憑借幾艘船、幾尊炮和幾百號人就敢發動對大清的戰爭,日本敢於麵對當時亞洲最強大的北洋水師而挑起甲午海戰,原因就是清朝政府完全喪失了戰爭意願,結果戰爭的條件雖不落後卻照樣要挨打。可見戰爭的意願更決定戰爭動力學的平衡。那麼,戰爭條件具相對優勢的美國對戰爭意願低落、戰爭條件處於相對劣勢的中國來說就更具戰爭的主動性了。美國發動一場戰爭的實力絕對是在中國之上的,美日在亞洲的聯合海空軍實力強於中國,美國還與中國周邊一些國家有著軍事聯盟的關係,顯然中美雙方的戰爭條件對比是不平衡、不對稱的,更重要的是,戰爭意願低落是戰爭最大危險之所在。中國的一些專家總認為今天與中國有著密切貿易往來的美國沒有理由對中國發動一場戰爭,這就如同斯大林當年捧著“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睡大覺一樣,捧著PNTR睡覺。一條狗盡管它擺著尾巴,隻要它長著牙就有咬人的危險,更何況狗已經衝著我們露出了牙齒。美國向來是根據別國的實力而不是意圖來選擇潛在敵人的,盡管中國一再向美國表示中國不以美國為敵,絕對沒有傷害美國的意圖,但美國還是根據中國的實力和發展潛力把中國定性為美國的敵人,並圍繞著中國作出了一係列敵對的部署。讓我們來聽聽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的狂傲囈語:“如果永遠不能動武,美國要一支這樣棒的軍隊幹什麼?”試問中國有什麼理由漠視和否認來自美國的戰爭威脅呢?

中國的戰略形勢是相當嚴峻的。美國對世界資源和市場的壟斷欲望、美國的帝國主義本性以及美國強大的戰爭能力決定了美國強烈的戰爭意願。而中國因對經濟發展的渴求及國民精神的頹敝致使戰爭意願極度低落、中國因台灣的鉗製和韓越戰略地位的變遷而處於惡劣的地緣環境、以及中國尚且微不足道的遠程反擊能力,這些都構成了戰爭的誘發條件。因此可以說中國的處境已經是相當危險,隻要美國國內經濟走向開始呈現下降的趨勢,戰爭就隨時都可能降臨到我們的頭上,這並不是杞人憂天。但是,這並不意味中美之間的衝突或戰爭不可避免,如果我們能夠在思想上改變對冷戰抱取掩耳盜鈴的態度,依靠現有的實力,通過卓越的外交,作好充分的戰略準備,那麼中國就完全可以彌補戰略弱點並消除戰爭爆發的因素。

我們如何調整它的安全策略以解決上述問題將成為影響美中關係、地區安全,乃至政權和國家生存能力的關鍵因素。

正是這個背景下,中國財政部長項懷誠在上周宣布增加30億美元的軍費支出,他告訴全國人大,17.6%的軍費增幅是加強國防安全所必需的。

中國的戰略決策者正麵臨來自美國反恐怖戰爭的新挑戰。一方麵,華盛頓已經停止叫喊“中國威脅論”,把注意力轉移到更加直接的敵人身上。另一方麵,一個單極世界——完全由經濟、政治和軍事大國——美國控製的世界就要形成。

多年來,中國一直在搞軍隊現代化建設,其中包括縮小軍隊規模、提高軍官教育水平的一係列措施。它的目標是精簡膨脹的軍隊,縮小中國軍事技術與美國日益擴大的差距。

軍隊是中國一切戰略計劃的基礎,目標是確保國家安全與穩定。中國軍隊承擔的任務是保衛中國共產黨政權、維護社會穩定和捍衛邊境線。它還必須保衛中國的領海並保持足夠的戰鬥力以支持武力收回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