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以來,中國決策者感到在近期發生大國衝突的可能性不大——北京得到了就軍隊結構和軍事理論進行爭論和實驗的時間。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試驗、北朝鮮發射衛星的企圖和華盛頓針對伊拉克、科索沃和阿富汗的戰爭都給中國的戰略計劃增添了緊迫性,但是大部分努力都集中在加速科技練兵,加強小規模、高素質部隊建設和改進裝備上。
最近幾年,中國的軍隊現代化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麵:
第一、中國已經著手建設綜合快速反應部隊,可以進行兩棲作戰和搶險救災。
第二,改進和擴充海軍成為工作重點,這體現在購買俄羅斯“現代”級驅逐艦和提高沿海艦隊遠洋作戰能力上。
第三,提高軍備和人員的科技水平。通過集中力量培訓一批核心骨幹,讓他們接受最新技術以加速軍事現代化。
據有關消息透露:美國軍隊已經部署在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菲律賓,與長期駐紮在日本和韓國的美軍對中國形成合圍。俄羅斯正在向華盛頓靠攏,與此同時,印度和美國正在說服其它東南亞國家,如越南和泰國,允許美軍使用那裏的海空設施。
除突然對中國形成合圍外,美軍還借反恐怖戰爭之機在阿拉伯海和波斯灣部署軍事力量。在中國看來,華盛頓的行動有可能造成中東的混亂,進而影響到中國的能源供應。
問題是如何有效地平息這些安全隱患。中國麵臨的最大威脅可能是能源供應被切斷,同時在該地區的競爭對手可能因美國勢力的存在而增強對抗中國的信心。
如果說追擊“基地”組織餘孽是美國進一步動搖中國,至少遏製中國作掩護,那麼中國就要加強在整個地區內部署軍隊的能力。這可能更多地涉及加強海陸空部隊一體化,增加中、遠程導彈儲備,提高情報和指揮、控製能力等。
中國空軍為何不擊落入侵者?
2001年4月1日美國偵察飛機在中國南海主動挑釁,撞落中國殲擊機。同時在場的另外一架中國殲擊機為什麼不進行回擊,擊落該美國飛機?美國飛機隨即飛往中國海南島降落。據中國外交部聲明,美國飛機進入中國領空並未得到允許。那麼中國空軍為什麼不擊落該侵犯我國領空的軍用飛機(偵察機也是軍用飛機)呢?
美國間諜飛機的偵察目標,一是廣東、福建沿海的導彈基地,二是南海的中國潛艇。這兩者鋒芒所指,不是台灣的軍事目標,而是美國的航空母艦。可見,美國人是在為軍事介入台灣問題做技術準備。
如果說,1996年以前,美國對台海危機采取“模糊”政策,以恐嚇為主要傾向。那麼,形勢發展到今日,美國的戰略決策已發生重大轉變,美國國內正在出現一種比較危險的新的共識,它的主要決策者認為,“中國取代俄羅斯成為美國未來最主要的潛在敵人”,中國實力的發展態勢,將使她成為2015年後美國霸權的主要挑戰者。美國的軍事部署重心,已開始從歐洲向亞洲進行具有曆史意義的轉移。美軍演習的假想敵人,已是中國人民解放軍。
據此可以作出明確的判斷,美國國家的軍事戰略,業已樹中國為首敵。
阻止大陸和台灣的統一,並在大陸萬一發動對台軍事攻擊時借機介入戰事,通過發揮美軍常規高技術兵器的打擊力,決定性地削弱中國的海空和導彈部隊的作戰實力,然後用以美日軍事聯盟為主力築成的第一島鏈,控製中國海空戰略力量的咽喉,當是美國軍方近十年的具體操作目標。
期間,假如中國膽敢將中美戰爭升級為核戰爭邊緣,那麼美國當然會知難而停,代之於對中國的全麵經濟製裁和交流隔離,這對於那時業已成長為完全的開放社會和市場經濟的中國來說,同樣是致命的。
作出上述邏輯推斷,並不需要很高的智力。說美國並無與中國為敵的想法,是非常輕率的。這種觀念如果占了上風,中國將犯20世紀30年代英法的綏靖錯誤。對戰略對手持盲目的善意,將重蹈戈爾巴喬夫的覆轍。
的確,美國人對中國人,究竟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無法作整體判斷,因為,美國是一個分權和多元的社會。曆史上經常出現和平力量無法阻止好戰勢力的局麵。盡管民主製度是最不壞的製度,但就在民主的模範國家,也沒有解決掌權者誤導民眾使國家卷入不義戰爭的難題。越戰時期波瀾壯闊的反戰運動證明的是,隻有在自己也遭受了巨大的傷亡時,美國人民的良知才可能被喚醒。而戰爭的發動者總是在一開始以為自己穩操勝算。
世界上民主的模範國家,它的民主在製度上還存在著極大的缺陷,對軍事戰略力量未能進行根本的製度性的監控。三權分立,解決了軍隊國家化的問題。對國內衝突,軍隊基本上保持了中立。
但是,在對外軍事和安全事務方麵,美國製度隻能實施事後調節。並且,實行黑箱作業的情報和軍事戰略部門,儼然自成體係,自理自治,保持著內在的延續性。雖受議會和總統的一定製約,但並未受到外置機構的實質監控。這些行業的從業者,麵對手中基本不受外控的權力,做著世界上其它權力不受監控者所做的同樣的事。他們往往是美國國家利益和全球霸圖的最有力的發言人。戰爭與和平的大計,由行政權力和軍方在密室中謀劃而定。
上次中國大使館被炸事件,連美國總統克林頓都無法去作查出真凶和主謀的努力,暴露了美國民主在軍事戰略領域存在的巨大製度性缺失。
美國的軍事強力部門,還處在對外基本不文明的狀態。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上諸多機緣不佳的民族,為美國的這個“基本不文明”流了大量的血。在美國的軍事強力部門走向基本的文明之前,不知道還有哪些民族要為此付出鮮血。
一將功成萬骨枯。自古以來的霸權,莫不建立在弱者的鮮血和痛苦之上。繼承了大英殖民帝國的血脈的美利堅民族,從來就不相信眼淚。美國霸權,是世界曆史上最先進的霸權,是新式霸權。它不需要殺人滅國,不需要占領和兼並別國土地。當墨西哥議會投票決定舉國加人美國時,美國的回答是,不要。
它需要的是服從和裹挾,把你納入它所主導的全球安全秩序和全球貿易秩序。
像日本那樣的中等規模的國家,服從了它,它就可以扶植你,讓你嚐嚐做經濟大國的滋味。當然,它也不會讓你不為此付出一點代價,你得讓渡部分主權給它。日本和意大利作為二戰戰敗國自不待言,南韓呢,作為二戰受害國,卻在主權問題上,一直享受著日本的待遇,由此可見,加入了美國的全球安全秩序,是要付出代價的,至少是主權、尊嚴受損的代價。
對於那些不服從、不接受裹挾、國家疆域又比中等規模要大一些的國家,美國是不會手軟的。如果說,它希望並推動中國走向民主自由是出自於理念上的善意的話,那麼,在現實層麵,在事關美國的全球霸業這一國家利益上,它希望中國民主自由的同時,將希望並強有力地推動著為中國套上枷鎖,當然,在它的意圖中,乃是分而治之,促成中國分為幾塊兒,或者在外部地緣環境中促成中國與幾個強國爭鬥不已,後者就是自基辛格以來的“均勢”戰略,你“均勢”,它不“均勢”,它永遠處在超然的、主控性的地位。
中美關係的部分實質性因素就在於此。美國對中國,外部在幫忙製造“均勢”,把日本扶植為軍事強國是遲早的事兒,把印度納入它的盟友之列,也是遲早的事兒。對中國內部,阻止中國統一台灣,已列入它的基本考慮,因為中國未來的經濟和戰略生命線,都處在台灣和南中國海方向。同時,美國在亞洲實施霸權的主要助手——日本,它的海洋運輸線也必經此地。假如內陸的西藏能夠謀求到機會“獨立”的話,它也會“樂見其成”。
這一切,不是由於美國人的善意或者惡意決定的,也不是由於美國人的冷戰意識或者後冷戰意識決定的,而是由美國的國家利益——它想在較長的時間內獨霸世界,決定的。
十年內中國麵臨的軍事挑戰,可以用一句話來表述: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認為中國將是它的全球霸權的主要挑戰者,而且它還同時認為,中國和它的軍事實力相差懸殊,在可能發生的有限戰爭中,不足於給它造成巨大的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