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透過“民生”看“國是”2(2 / 3)

如何提高農民素質呢?從現時農村和農民的實際狀況看,一方麵要把政府的“科技興農戰略”真正落到實處,通過幫、教、扶、帶等措施,使農民真正掌握致富本領;另一方麵,要鼓勵到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務工的農民返鄉創業,讓那些開了眼界、長了學識並具有創業衝勁的青年一代農民帶動周圍農民致富。當然,要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素質,關鍵是要極端重視農村的學校教育,遏製住目前農村“文盲新生代”增長的勢頭。

從近期看,“減負”是首要的必需的,從長遠看,特別是中國入世後,中外農產品間的競爭將會異常激烈,中國農民素質如果不能盡快提高,就難以適應農產品結構、產業結構調整的大勢,農民增收也就失去了後勁,更遑論應對劇烈的國際性競爭了。

◆爭做“效益農民”

有一位農民朋友,眼見別人調整種養結構收到了較好的效益,也就跟著進行了結構調整。但他仍按老一套的種養經驗和方法進行生產和管理,結果不僅搞的都是一些大路貨,而且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也提高不了,往往隻有人家的幾分之一,精力和成本花了不少,效益卻始終不高,做了許多無效事。於是他戲謔自己不是“效益農民”。

調整農業結構、發展效益農業早已是廣大農民的共識,但不少農民在調整結構中缺思路、缺技術、缺市場,因而要冒各種各樣不小的風險。更有的農民在調整過程中,往往是隻見“物”不見“人”,光想著調整,不仔細掂量自己在種養、經營、管理等各方麵的水平,結果總是吃“陌生食料”,結構雖調而不見效益。實際上,調整農業結構恰恰需要我們既見“物”又見“人”,即既要注重農業種養結構的調整,更要注重相應的農民知識結構的調整,從而不斷提高勞動技能、經營水平,提高勞動的有效率,努力成為現代農業所需要的“效益農民”,成為發展效益農業的行家裏手。

要做“效益農民”,首先應爭做知識農民。不僅要有一定的書本知識,更應掌握實際的農業生產知識和經驗。在調整農業結構、種植養殖某一新品種前,務必了解掌握這一品種的特性、種養要求、病蟲害防治等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要做“效益農民”,同時應爭做“市場農民”。要調整農業結構、發展效益農業,必須了解市場,隨市而調,應市而發。廣大農民朋友要注意把自己組織起來,實行產加銷一體化,形成利益共同體,聯手開拓市場,互通各種信息,相互提高,共同發展。

要做“效益農民”,還應爭做“莊園農民”。必須發展規模農業,謀求規模效益,逐步讓農田向種養能手、經營行家集中,促使他們積極走農業產業化道路,爭做現代農業“莊園主”。要努力擺脫僅在自己“一畝三分地”上搞調整的小農式調整思路,樹立大麵積規模化的觀念,從而獲取規模效益。

入世後,中國農民的機遇與挑戰

對於脆弱的中國農業、脆弱的中國農民,不少人都擔心人世究竟會給農民造成多大的影響?是不是將迫使一些農民破產?

農業部政策法規司原司長、搞了一輩子農村政策的郭書田直言道:“過去加入WTO,大家普遍認為金融、保險、汽車、電信等四大產業將受到較大衝擊,而事實上,WTO對這四個行業的衝擊都隻是局部的,它對中國農業的衝擊才是全局性的。因為它涉及到中國九億農民,解決得好,是利大於弊;解決得不好,就是弊大於利。”

◆令人擔心的影響

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據印度反全球化組織提供的材料說,加入WTO對印度的農村社會、農民消費等均產生了嚴重的影響。農民收入下降,土地兼並大量發生。很多農民逐漸放棄自己的土地給別人做雇工,但所得的收入卻不夠購買食物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秘書長張從明在一個研討會上說:“在糧食方麵我們沒有優勢可言,特別是玉米、小麥、大豆與國外的差價為20%左右。在這種情況下,國外的糧食是很容易進來的,從而導致我們將讓出很大的一塊市場。我覺得,人世後對黃淮海平原、東北平原的農民衝擊可能會很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曾做過一個模型計算,其結論是,加入WTO會使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提高一個百分點,如果把技術進步考慮進去,會產生1%-1.5%的增長空間。但在農業方麵,中國農業部門得到的卻是淨損失,其中農民收入、農業收入受到的影響最為直接。

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專家認為入世對農業的影響有限,最主要的理由是我們並沒有完全敞開市場大門,對農產品進口實行配額製,配額之內是低關稅,配額之外是高關稅。而配額數量隻占到中國糧食產量的5%左右,不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對此,一些專家存有疑義。因為我們的糧食產量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農民留作自用,商品率隻有30%多,如果分析市場影響,應以商品糧為基數。這樣進口糧食的份額就不算小,能夠影響市場價格。

入世對中國農民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也許誰也不能精確地估算清楚。但我們必須注意到這背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背景:中國農業正處於改革以來形勢非常嚴峻的一個時期,各方麵深層次的矛盾暴露了出來,這個時候如果再加進來一些外部因素,即使這些因素的影響有限,也會有一個“放大效應”,對農民造成明顯的影響。

就在前不久,朱鎔基總理在文萊深切地說,中國“入世”後自己最為擔心的是國內農業,因為外國農產品以現代化技術生產,無論價格及成本都低於中國,若向中國大量傾銷農產品,便會對內地農民生活構成影響。

從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例子來看,如果大批的農民破產,就會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大量農民在城市的邊緣形成貧民窟。一位專家曾特意到墨西哥看這種貧民窟,“當地的出租汽車司機不敢拉我去,最後在我一再堅持下才開到那裏。但是司機不敢讓車熄火,他說一有問題好馬上跑,可見這個貧民窟的犯罪問題是非常嚴重的”。

◆規模經營助長民工潮

“加入WTO後,中國的小規模農戶將麵臨歐美大農場主的競爭。中國農民將被迫讓出300多億元的糧食和棉花的國內市場份額”,農村勞動力流動課題組組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盧邁說,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將因此而下降2.05%。

種植業收入下降的趨勢不是短期現象,而是一種中期趨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顯示,2000年農民從種植業中得到的純收入比1992年下降了17%。負責此項研究的盧邁強調,我國耕地資源緊缺,人均耕地占有量不足0.4公頃,這就限製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如果不能減少農業勞動力,增加人均土地占有,農民從農業中得到的收入即使還能有所提高,其增長也將是緩慢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軍說,我國主要農產品價格如小麥、棉花等均高於或接近於國際市場的價格,而且品質還不如人。雖然糧食進口有配額限製,但統一市場價格將逼迫農業降低成本,實行規模化經營,屆時大量過剩勞動力會湧入城市。

根據統計局的調查,2000年,農民的工資性報酬已占到其純收入的31.1%,農業部對320個縣的320個村莊的固定觀察點的調查顯示,農民外出打工收入占家庭純收入的比重已從1990年的9%,提高到2000年的23.6%,成為農民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這一利益驅動與外來產品的衝擊合在一起,無疑會大大助長民工潮。

◆城市化增加新飯碗

中國農業部的一項分析說,今後五年將是農村勞動力供給的高峰期,每年將新增勞動力857萬人。麵對又一輪“民工潮”,城裏人不禁擔心:農民工會不會來搶我們的飯碗?

有關專家的結論是:外來勞動力在加大城市就業壓力的同時也促進了城市自身的就業增長。從大處看,外來人口導致城市經濟總量擴大,必然帶動就業總量擴大;從小處看,外來人口交納的數量可觀的各種稅費,直接提高了政府用於支持再就業的財力。據統計,上海市政府每年從每個外來勞動力收取600元管理基金,其中大部分用於再就業工作。這是農民工對城市就業所帶來的直接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