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透過“民生”看“國是”2(3 / 3)

回顧近年來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們能清晰地看到農民工貢獻的印跡。據世界銀行估計,在1978—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年增長9.4個百分點中,就業不足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生產率較高的工業、服務業,貢獻了一個百分點。不僅如此,低廉的農村勞動力還為國民經濟提供了重要的積累。按有關收入及福利標準測算,國企職工的年均收入約比農民高127%,達7381元。“這意味著每雇傭一個農民工,就等於節省了7381元的工資性支出。或者說,每一個農民工為雇主的利潤或通過產品價格的下降為消費者福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剩餘積累貢獻了7381元。”盧邁說,如果以1999年的統計數字,9546萬農民工計,則農民工的剩餘積累為7046億元,相當於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9%。

有關專家指出,如果處理得好,農民進城不會釀成大的危機。張軍說,墨西哥加入關貿總協定後,對農業衝擊很大,1000萬農民失業,但因為其靠近北美,北美的勞動力市場吸納了大多失業的農民,並沒造成大的動蕩。

◆明天你會進城嗎?

入世後,將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進城務工的隊伍,然而到底會有多少人進城,則很難預計。這是因為,農民能否進城將不僅取決於其自身的願望,而且與城市的態度、容納能力以及政府的相關政策等緊密相連。

“農民是明智的,不是盲流,如果進城找不到工作、賺不到錢的話,他們是不會進城的。他們會通過進城的預期收益以及需支付成本的比較來進行選擇。”盧邁說,而目前,各種人為因素導致農民進城的就業成本明顯偏高。

90年代後期以來,城市內部的就業形勢趨於嚴峻,城市由此加強了對外來勞動力的就業限製。在一些大城市,遣送的外來人口數量成倍增加。不僅如此,戶籍的限製也使農民工處於邊緣地位,其在住房、醫療、職業介紹、子女教育等方麵也麵臨一係列實際困難。有關專家強調:“如果農民進城的現實要求在體製調整中得不到適當體現,他們在城市社會的邊緣性地位將愈加突現,既不利於解決城市問題,也不利於解決農村問題。因此人世後,政府有義務切實推進農民進城的順利進行。”“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隻要把城市環境建設好了,外企來了,投資多了,就業問題就解決了。我不同意這種看法”,盧邁說,人世後,外企會吸納一部分勞動力,但很有限,而且更多地集中在高素質的人才身上。年齡大的,文化低的,外企是不要的。“解決中國的就業問題必須立足於國內,為此當務之急是製定就業政策做好應對大規模人口流動的準備。”“農民工的收入水平與教育程度高度相關,希望進城的農民從現在起就應做好相關知識的儲備。要參加培訓,自己給自己投資”,張軍說,與此同時政府應在農民就業、城市定居等方麵放寬限製,定期發布職業需求和職業技能要求方麵的信息,給農民工以切實的就業指導。

入世給農民增收創造了哪些捷徑?

隨著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以及農業與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農業生產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同時也伴隨產生不少新的問題,即部分農產品在市場上供過於求,產品無法賣出,農民資產無法變現,農產品市場價格長期低迷,農民收入近幾年來增長緩慢。據統計,從1996年到2000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依次為9%,4.6%,4.3%,3.8%,2%。

200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文件中也明確指出,增加農民收入是穩定農業發展的重要環節。但由於長期以來農業產品的結構單一,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另因農業投入不足,導致農村城鎮化、農村工業化水平、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及農村科技水平較低。對於目前狀況,唯有合理的農業結構,優化的農業結構才可支撐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與發展,進而提高農民收入。

◆優化品種結構,調整供求結構

對於農業結構的調整首先要著眼於農產品品種結構的優化,實現以產量為主向以質量與效益為主轉變。為主動適應農產品市場需求的變化,農產品必須向優質化、多樣化發展。在供求結構轉變的新曆史條件下,一要集中發展名、特、優產品,實施品牌農業戰略。如廣東省增城、曲江的優質米生產等都是隨著優質品牌的樹立而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的,至今經久不衰。鑒於市場對食品的要求不僅轉向優質,而且轉向綠色消費,安全消費,廣東省花都市的蔬菜生產就此推出無公害蔬菜品牌,銷售價格比非品牌每公斤高0.6—0.8元,產品遠銷省外並出口,全市的蔬菜生產就此增加收入約5000萬元。由此可見名牌策略對農產品的銷售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且有可觀的經濟效益。二是優化產品的結構。要通過不斷地采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增加產量,提高質量,不斷開發新產品,進而降低單位產品成本,提高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發展特色農業,發揮各地資源優勢

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優質適銷的農產品,必須走區域化、專業化、規模化的路子,各地要以資源為基礎,確定適宜發展的主導產業,高標準地綜合規劃,聯片開發,建設優質農產品商品生產基地、綠色食品基地,加大種植業,養殖業示範基地的建設力度,依次輻射和帶動周邊地區的全麵發展。形成特色農業的規模化生產與集約化經營,也是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同時也要搞好區域布局和規劃,突出區域優勢。珠江三角洲地區以鮮活菜、花卉園林產品,養魚和農產品加工業為主;粵東則突出珍優稀魚類,貝類海水養殖和雜果,茶,柚,草食動物;粵西重點發展嶺南水果,優質水產和反季節蔬菜,林產品,南藥;粵北主攻草食畜牧業、綠色菜、藥材及食用菌等。

◆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革命

農業結構的調整與科技興農是緊密聯係的,沒有先進的科技作為基礎,就無法調整出效果,增加農民收入也無從談起。

因此我們應充分發揮各農業高校和省級公益研究機構的核心作用;鼓勵農業企業建立技術開發機構,開發應用先進實用的科技成果;積極從國外引進優良動植物新品種;鼓勵農業企業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合作研究、開發新品種和新技術;鼓勵科研單位、大專院校以技術入股等多種形式進入企業經營領域;恢複和穩定農業科技機構和隊伍特別是鄉鎮級的技術推廣體係;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完善科技投入機製。政府應在加大農業科技,逐步改變政府為主的投入格局,多渠道籌集資金,鼓勵多種所有製,多種形式,多種途徑的農業科技投入。

把農業高新技術作為今後發展的第一經濟增長點。加快新技術開發應用,盡快縮小在人工種子,生物防治,環境汙染技術等方麵的差距。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促進農村技術市場的合法交易,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大麵積推廣應用。

◆調整和扶持鄉鎮龍頭企業

目前許多鄉鎮企業麵臨著一些困難。所以調整優化鄉鎮企業結構,提升其整體素質與效益,特別是龍頭企業,不僅是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關鍵,也是增加農民非農收入的重要途徑。

各鄉鎮企業要大力改造傳統產業,積極發展產業化農業和農副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銷業,實行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帶動農業化經營。要配合小城鎮建設,積極發展商業、交通運輸、飲食、服務、旅遊等第三產業,提高鄉鎮企業中第三產業的比重,要堅持國家提出的鄉鎮企業向小城鎮相對集中的大政策,調整優化企業布局。體製創新是推動鄉鎮企業二次創業不可忽略的一點。鄉鎮企業體製創新的根本途徑是深化鎮、村集體企業產權的改革。

全力扶持龍頭企業,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拉動千家萬戶農民走向市場,增加收入。

◆大力拓展外向型農業

加入WTO後,我國農業能享受現有成員國的無歧視貿易待遇,大大改善我國農產品出口環境,有利於拓展歐、美、日及中東市場。同時,廣泛利用國際農產品博覽會、各種交易會和農產品電子商務等多種形式向國際推廣我國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