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透過“民生”看“國是”3(1 / 3)

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農民問題

農民階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階層結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分化、大調整、大重組。其中農民階層的分化最顯著,最引人關注。

農民階層分化,在某種意義上也可稱之為農民職業分化,因為階層分化是通過職業分化去完成的。

目前,農民職業已分化成八大方麵:1.農業勞動者群體;2.農民工群體;3.私營者群體;4.雇工群體;5.鄉鎮企業管理者群體;6.鄉村管理者群體;7.農村知識分子群體;8.其他從業人員群體。

生產資料所有製結構的變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實行,是農民職業分化的根本動因和基本前提。城鄉二元結構的鬆動,是農民職業分化的曆史基礎和製度條件。農業比較利益低,經營風險大,農民負擔重,是農民職業分化的外在壓力。鄉鎮企業的發展和小城鎮建設,為農民職業分化提供了橋梁和渠道。改變生存狀態、致富奔小康,富而思進、永不滿足的心理,是農民職業不斷分化的內在原因和動力。不斷向縱深推進的改革,是農民職業大規模持續分化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外部條件。

“在土”與“離土”:農民失業問題

我國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失業問題隻是城鎮居民麵臨的問題,農民自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後,都有了一塊自由耕作、得以養命的土地,並不存在真正的失業。大多數地方政府關注的也主要是城鎮居民失業問題,農民失業問題在許多人眼中成為了視而不見的盲點。

大量事實卻表明,這種觀點是不符合實際的。由於種種原因,諸如耕地正在減少,農村勞動力每年以新增1000萬-1300萬人的速度急劇增加,鄉鎮企業對農村剩餘勞力吸納能力明顯減弱,農村因超生等原因導致沒有土地的“黑戶口”人數持續增加,特別是農民負擔過重的現象長期存在,使得我國早已存在的農村勞動力剩餘問題逐步轉化為日趨嚴重的農民失業問題。

據國家有關部門的統計顯示,全國的自由流動人口1998年達8000萬人。這些流動人口中的絕大部分是外出務工的農民。誠然,農民外出打工是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重要途徑。但問題在於,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城鎮下崗職工的迅速增加,各類企業對求工者的技術要求日益嚴格,文化技術水平較低的農民進城找工日趨艱難。有關資料表明,目前滯留在城市的農民,相當一部分無穩定職業,還有一部分根本無業。而且,後者數量呈明顯上升趨勢。農民問題從來就是我國的根本問題,農民失業已經成為了一個影響中國穩定和發展的嚴重問題。

首先,農民失業問題已成為製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素。西方經濟學奧肯定律認為,失業率超過自然失業率(一般為4%-5%)1%,國民生產總值將付出大約5%的代價。“三駕馬車”理論認為,投資、出口、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個基本因素。由於出口往往受到不測因素的影響,投資又最終取決於消費需求持續增長的拉動,因而國內消費往往是一國經濟增長的最主要的拉動力量。近年來,內需不足始終成為經濟持續增長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近年來農民收入增幅下降引起農村消費市場持續疲軟。而收入的下降又主要是由於“在土”農民務農收入增長過慢及大量“離土”進城務工農民處於失業狀態造成的。

其次,農民失業問題已開始影響社會穩定的大局。一是直接影響農村基層政權的鞏固。二是直接給城市的穩定帶來巨大壓力。三是帶來一係列其他社會問題。

農民失業問題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一些機構和部門因思想、工作作風問題而對“三農”政策表現出來的“口頭上重視,行動上忽視”是重要的主觀因素。因此,當前要解決農民失業問題,需要我們的幹部和領導認真學習江總書記的“七一”講話和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決定》的精神,切實加強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建設。在此基礎上,真正重視並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決農民失業問題。當前要著重解決如下四大問題:

1、“腦子”問題。所謂“腦子”問題,就是要解決對“三農”的思想認識問題。我們的幹部尤其是基層幹部要切實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用全麵的、發展的觀點看待“三農”問題。既要看到改革開放20多年來農民的生活水平確實得到了提高,也要看到現在農民的收入狀況和其他階層相比,差距正在拉大,更要看到建國以來對我國工業發展和城市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的農業、農民現在需要得到工業反哺和補償的合理性。真正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樹立全麵關注農民、幫助農民的思想,徹底走出“講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思想怪圈。

2.“路子”問題。所謂“路子”問題,就是解決農民失業的基本路徑問題。總的路子應是“分流抑源”。關於“分流”,基本方向有三:一是就近轉移就業,這是失業農民再就業的主要方向。各地方、基層政府和部門要花大力氣構建本地區“三農趨優布局機製”,即根據本地區農村自然資源、人口素質、交通狀況的特點和優勢進行區域要素合理布局的機製。在此基礎上,以土地使用權資產化為前提,建立合理的土地有償流轉體製;以“龍頭企業”為主導,整合鄉鎮企業;以“名、新、特、優”為標準,優化農產品結構;以城鎮化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從而,為本地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二是異地轉移就業,這是當前農民再就業的一種重要形式。主要內容包括農民進城務工和從農村的落後地區到發達地區務農兩種情況。國家和各地政府要加大管理力度,培育和發展農民勞動力市場,建立健全信息化的全國統一的農民勞務中介服務機構,甚至可以建立由兩地政府互相派出的服務機構,從而有效地減少農民外出就業的盲目性。三是勞務國際輸出,這是農民再就業的有效補充形式。關於“抑源”的問題,重點是盡快製定新的配套辦法,有效解決農村人口超生問題。

3.“票子”問題。即解決農民失業所需資金問題。政府要建立和用足“三農金融綠箱政策”,即在資金上保護、輔助、促進“三農”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政策。具體說,在解決資金問題方麵,有三個基本政策指向:一是增加國家投入。即轉農業奉獻型政策為農業受哺型政策,切實加大國家對農業的投入,大幅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二是鼓勵民間投入。即國家通過宏觀政策,牽引、鼓勵民間資金投向農業。這是一個很有潛力的領域。三是吸引外資投入。即吸引外資投向我國農業。我國已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們應充分利用這個機會,既要大力發展現有多邊和雙邊的外資利用渠道,更要重點引進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另一方麵,我們還應該充分利用我國自己的某些先進農業技術,尋求與國外資金的合作。

4.“鞭子”問題。亦即貫徹實施中央一係列“三農”政策所需的鞭策、激勵、監督機製問題。它包括監督、獎勵、處罰三方麵的內容。從目前屢屢出現的“農民減負反彈”現象來看,當前應盡快建立科學有效的“農民減負督行機製”,也就是有關減輕農民負擔的立法、執行、監督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