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個人知識、能力的"博"和"專"也是相對的,對商人的能力要求而言,"博"是第一位的,"專"是第二位的。對知識能力的積累提高過程來說,則應先從"專"入手,由"專"及"博"。在某個專業經營係統裏,可以改改行;在兩個企業經營係統裏,可以跨跨行,做到博知,從而防止淺薄。企業家為了擴展自己的博聞能力,可以讀些專業外的書籍,做些專業外的事情,如參加各種學術講演會、經營管理訓練班、參觀考察各行各業的企業等活動。為了磨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工作時間專到"老大難"的場所去,碰到棘手工作非把它解決好不可。業餘時間還可以與孩子猜猜謎,與友人下棋看戲、聽聽音樂,或者有目的地談天說地,這不僅增加生活樂趣,又能陶冶性情,還對活躍思維、增強智力有積極作用。這樣通常能有意識地從多方麵來自我造就成合格的管理者。
知識就是財富。知識與財富是正比關係,誰控製的知識越多,致富的機會就越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芝加哥的一家報紙發表了一些討論。在這些社論中,他們稱福特為"無知的和平主義者"。福特反對這種聲明,於是控告該報誹謗。這件訴訟案在法庭開庭時,報社所請的律師請求辯護,而且讓福特本人走上證人席,以向陪審團證明福特的無知。這位律師問了福特各種各樣的問題,且問所有這些問題的目的,都是要讓福特自己來證明,福特對製造汽車也許有相當的專門知識,但就大體而論,他還是個無知者。
律師向福特提出了諸如下列的問題:"誰是班尼迪克·亞諾德?""英國為了鎮壓1776年的叛亂,派出了多少軍隊到美國?"福特在回答後麵一個問題時說:"我不知道英國派兵的確切數字,但是我聽說過,派出的兵遠比活著的回去的多。"
到後來,福特對於回答這一類問題感到厭煩,他在回答一個特別無禮的問題時,向前傾了一下身子,手指指著發問的律師說:"如果你真的希望我回答你剛才問的這個愚蠢的問題,或者回答你所問的其他任何問題,那麼讓我提醒你,在我的桌上有一排電鈕,隻要按下某個電鈕,我便可將我的助理人員叫來;隻要我開口,他們對於我花費最大心血所建立的企業中的所有問題,都能一一回答。現在請你告訴我,既然在我的周圍有人能提供我所需要的任何知識,難道隻為了能夠答複這些問題,我就應當在心裏都塞滿這些東西嗎?"
這是一個頗有邏輯意味的答複。律師無言以對。庭上的每個人都認為這便是有教育的、而非無知的人的答複。受過教育的人知道他需要知識時從何處取得,並知道如何組織這種知識,使之成為明確的行動計劃。福特在他的"智囊"團的協助下,使他成為美國最富有的人士之一,他掌握了他所需的專門知識,而且可以取用自如。到底他自己的心裏有沒有這些知識,這也許並不重要。
通過這則事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知識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同時,它也印證了關於控製知識成功的秘密。那就是必須占有大量的知識,因為它是無形的財富,誰占有知識誰就能利用它創造出大量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