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要做一個現代商人,在高速變化的時代裏,必須要學會三種語言,除了國語以外,還要會英文和電腦語言,同時要具備四大技術:開發、複製、管理、交換。
三種語言,是中國社會上班族都需要的知識;而四大技術,則是在任何企業工作的人都需要的能力。在電子業要會開發、複製、管理和交換,而在新聞傳播界,同樣需要開發(企劃、采訪)、複製(寫稿、編輯)、管理(人事)和交換(谘詢交流、觀念溝通)的能力,每一個行業所需要的技術不同,我們必須了解在自己的行業裏麵,需要哪些技術,然後不斷去充實。而在政治、非營利機構裏,所需要的技術和企業不同,領袖要了解自己所處環境的特色,加強所需要的能力。
要成為成功的商人,就要會那一行的知識,而且是"全備的知識"。
但實際上,學習是永無止境的,而社會是一所真正的"大學",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書,商人應該在實踐中不斷學習。
一個人最需要學習的是大腦,一個單位最需要學習的是領導。學無止境,這就意味著領導必須把學習當做人生的一件大事來做。
王積薪是唐代翰林棋待詔,是當時有名的棋手。傳說王積薪在學成下棋技藝以後,曾以為天下無敵。有一次他遊覽京城,住在旅店裏。晚上熄滅蠟燭後,聽店主人的老婦人隔牆招呼她的媳婦說:"這麼好的夜晚,時間難消遣,下一局棋吧。"媳婦說:"好啊!"於是她們就開始下起了盲棋,王積薪聽老婦人說:"我在第幾道下子。"媳婦說:"我在第幾道下子。"各人說了好幾十道。最後老婦人說:"你輸了。"媳婦說:"這一局輸給你了。"王積薪暗暗記下她們下子的步驟,第二天照著次序,重新擺出那盤棋的局勢,她們下子用意之深,布局之妙,都令王積薪自歎弗如。從此他悟出藝無止境、學無止境的道理,不再認為自己是天下第一了。
商人往往是一些在某個領域有所專長、有所成就的人,應該像王積薪那樣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自覺地把自己放在一個虛心學習的小學生地位,取得不斷的成功是非常必要的。常言道,"三人行,必有我師。"隻有堅持不斷地從別人那裏汲取長處,充實自身,才有後勁保持優勢,這是被古往今來無數事實所證明了的道理。
作為個人,努力學習他人所長,無疑是十分必要的。而作為一個企業,如果不積極學習和吸收先進技術,那麼後果就更為嚴重了。因此,有遠見的商人一向十分注意對先進技術的吸收和學習,並將它們作為強大企業之本。
17世紀末,為了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俄國派出一個寵大的使團到西歐各國考察。在這個使團中,有位叫彼得·米哈依洛夫的下士隨身帶了一個印章,上邊刻著:"我的身分是學生,我需要老師的教導。"一路上,他虛心拜師,認真研究橋梁、風車、水磨、建築,參觀科學院、大學、兵工廠、鑄幣廠、天文台乃至棺材廠,還學過人體解剖和拔牙等。
在荷蘭,他的老師在一張證書上寫道:"彼得下士深入學習了解船的技藝和繪製平麵圖的要領。我認為他現在已經完全勝任這方麵的工作。"另一位炮兵上校在證書中肯定他完全可以被視為"一名技術全麵、專業精通的熟練炮手。"由於他的苦學,結果獲得了英國牛津大學的榮譽博士證書。後來人們才大吃一驚,這個"下士"原來是俄皇彼得一世。
類似的故事在中國也曾發生過,例如康熙皇帝向湯若望學習西方的天文曆法知識;同治皇帝通過譚嗣同學習西方的先進管理方法;曾國藩向歐洲學習造船技術等等,這些領導人都不約而同地感到學習對他們的重要性。這正應了中國一句老話:活到老,學到老。
社會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書,是一座世界最大的"大學"。香港知名商人、中策投資公司總裁黃鴻年在小的時候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在"社會大學"裏卻學到了很多知識,而且這些知識對他後來事業的發展大有裨益。
1961年10月18日,黃誌源和黃鴻年兄弟倆登上遠洋巨輪,揮別了家人。一個星期後,兄弟兩人在廣州上岸,11月初抵達北京。不久,老大被安排上高一,黃鴻年則被送到小學插班念六個月六年級,先熟悉環境、打好基礎,然後才到彙文中學繼續求學。
不過,黃鴻年真正在學校求學的時間其實並不多,他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社會大學"的學習實際的人生經驗。黃鴻年在內地一住就是整整10年,而這10年剛好是新中國最動蕩的時期。1966年,毛澤東發動了"文化大革命"時,黃鴻年正在北京彙文中學念高中二年級。
該年8月及9月,毛澤東三次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接受萬頭攢動、鬥誌高昂的紅衛兵的敬禮和高呼時,跟隨著人群的黃鴻年也在現場,成為這段慘痛曆史的小小見證人。
"突然不必到學校上課,再不必做功課,大家都好高興。"黃鴻年回憶說,"由於我是屬於有海外資產階級背景的黑五類,在天安門時也隻能站在後麵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