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以爭論闡明真理是錯誤的想法。即使你從爭論中獲得了勝利,也不會有什麼益處。爭論不僅會破壞雙方的情誼,而且也會引起許多不合作的現象。但是對於那些喜歡唱反調的人來說,爭論是不可避免的。
在與人爭論時,要想使你的觀點被認可,關鍵在於你能否把自己的想法不露痕跡地輸入對方的意識當中。
1.同人爭論時盡量保持冷靜。你必須認識到:你所希望的並非是要去徹底地擊敗對方,而是要使對方同意你的意見、主張。當你闡明你的觀點時應使問題清楚明確,敘述簡單,言詞要簡潔,並要加上一定的感**彩。
2.不要直接指出對方的錯誤。本傑明·富蘭克林在自傳中寫道:"我立下一條規矩,絕不正麵反對別人的意見,也不讓自己武斷。我甚至不準自己在文字表達上或語言上有過分肯定的詞句。我決不用'當然'、'無疑'這類詞,而是用'我想'、'我假設'或'我想象'。當有人向我陳述一件我所不以為然的事情時,我絕不立刻駁斥他,或立即指出他的錯誤;我會在回答的時候,表示在某些條件下,他的意見沒有錯,但目前來看好像稍有不同。我很快就看見了收獲。凡是我參與的談話,氣氛變得融洽多了。我以謙虛的態度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但容易被人接受,衝突也減少了。我最初這麼做時,確實感到困難,但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習慣。也許,50年來,沒有人再聽到我講過太武斷的話。這種習慣,使我提交的新法案能夠得到同胞的重視。盡管我不善於辭令,更談不上雄辯,遣詞用字也很遲鈍,有時還會說錯話,但一般來說,我的意見還是得到了廣泛的支持。"
3.機智反駁。春秋戰國時期,有一次,齊王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依恃自己國勢強大,想乘機侮辱晏子,顯示一下楚國的威風。
楚王得知晏子身材矮小,當晏子來時,叫人城門旁邊開了一個五尺高的洞,要求晏子從這個洞鑽進去。晏子看了看,對接待的人說:"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隻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守城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話傳給了楚王。楚王隻好吩咐大開城門,把晏子迎接進來。
晏子見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聲說:"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子嚴肅地回答:"這是什麼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如果人們都把袖子舉起來,就能夠連成一片雲;如果人們都甩一把汗,就能夠下陣雨;街上行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大王怎麼說齊國沒有人了呢?"楚王說:"既然有這麼多人,為什麼打發你來呢?"晏子裝著很為難的樣子說:"您這一問,我實在不好回答。撒個謊吧,怕犯了欺君之罪。說實話吧,又怕大王生氣。"楚王說:"實話實說,我不生氣。"晏子拱了拱手說:"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的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這兒來了。"說著他故意笑了笑,楚王也隻好陪著笑。
晏子使楚期間,有一天,楚王正設酒席招待晏子。一會兒後,有兩個武士押著一個囚犯從堂下走過去。楚王見了,問他們:"那個囚犯犯了什麼罪?他是哪裏人?"武士回答說:"犯了盜竊罪,是齊國人。"楚王笑嘻嘻地對著晏子說:"齊國人怎麼這樣沒出息,幹這種事情?"楚國的大臣們聽了,都得意洋洋地笑了,因為這可以使晏子難堪、丟臉。哪知晏子麵不改色,對楚王說:"大王怎麼不知道啊?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這種桔樹一種到淮北,就隻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這不是因為水土的不同嗎?同樣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楚王聽了,隻好賠不是說:"我原來是想取笑大夫,沒想到反倒讓大夫取笑了。"從此,楚王十分尊重晏子。
4.以退為進。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位西方記者突然對周恩來總理提出一個問題:"中國有沒有妓女?"這是個嚴肅的問題,關係到我們國家的聲譽,甚至還可以聯係到社會主義製度與資本主義製度的問題,回答當然應該是"沒有,絕對沒有"。周總理卻先巧妙地設計了一個圈套,微笑著對那位記者說:"有"。全場立刻騷動起來,許多記者把脖子仰起,期待下麵更具體的答案。西方記者順勢追問:"在哪裏?"周總理話頭一轉,說:"在中國的台灣省。"回答得多麼巧妙,一箭雙雕!不僅還擊了西方記者的刁難,更點明了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