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從秦國到秦朝3(3 / 3)

直到這時,秦王仍呆立良久,心慌不寧,猶存後怕。待得平靜下來後,他的心中又猛生起對燕國和太子丹的暴怒。他立即命令王翦加緊攻打燕國。燕國哪裏抵擋得了強大秦軍如秋風掃落葉般的圍攻,不久便潰敗下來。秦軍還不肯罷休,非要抓住太子丹不可。燕王喜被逼無奈,隻好殺了太子丹,向秦國求和。

刺秦本來是想鏟除嬴政,以求得本國安寧,卻未料倒是加速了自身滅亡。荊軻的故事,隻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戰爭中的一支小插曲而已。光想依靠一把小小的匕首,是無法阻擋、改變曆史發展潮流的。但是,他這種大義凜然、敢於反抗的精神,卻是中華民族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第九節若大旱之望雲霓

秦朝馬車屏風

秦統一六國的戰爭,既是戰國末期最後一場諸侯兼並戰爭,又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場封建統一戰爭。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隻用了短短10年的時間,相繼滅掉了北方的燕(公元前226年)、趙(公元前228年),中原的韓(公元前230年)、魏(公元前225年),東方的齊(公元前221年)和南方的楚(公元前223年)這6個國家,結束了春秋以來長達500餘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戰亂局麵,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

當時,各國之間長期戰爭,實力消耗,國力削弱。六國麵對強秦威脅,雖屢次合縱抗秦,但在秦國連衡策略下先後瓦解而告失敗。他們時而“合眾弱以抗一強”,時而“恃一強以攻眾弱”,無法形成穩固統一的抗秦力量,給秦國各個擊破以可乘之機。當時有識之士已看出趨勢,如子順就曾說:今崤山以東六國衰弱不振,韓趙魏三國向秦國割地求安,二周已被秦滅亡,燕齊楚等大國也向秦國屈服,照此看來,不出20年,天下必是秦國的了。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正式親政,開始周全布署統一六國之戰,“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在李斯、尉繚子等協助下,他製定了統一天下的戰略方針。此方針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乘六國混戰之機,“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嬴政吸納尉繚子破六國合縱之策,“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從其內部分化瓦解敵國。二,繼續采取秦國曆代遠交近攻之法,確定先近後遠、先弱後強的具體戰爭步驟。李斯建議先攻韓趙,“趙舉則韓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蠹魏、拔荊,東以弱齊燕”。此計劃可概括為三步:穩住楚魏,籠絡燕齊,消滅韓趙,從而各個擊破,統一天下。在此軍事方針的指引下,一場大規模的戰爭開始了。

公元前236年,趁趙攻燕,國內空虛之機,秦軍兵分兩路大舉攻趙,正式拉開統一戰爭的序幕。經數年連續攻趙,趙國實力被極大削弱,但一時尚無力滅亡。

秦於是轉攻韓,公元前231年拿下南陽。次年內史滕率軍北上,攻占韓都城陽翟(今河南禹州),俘韓王安,韓滅亡,秦在韓地設潁川郡。

公元前229年,秦軍再次攻趙,名將王翦由上黨(今山西長治)率軍出井陘(今河北境內),端和由河內攻趙都邯鄲。趙方大將李牧迎戰,雙方各有輸贏,相持達一年,陷入僵局。後趙王中秦之反間計,撤下李牧。臨陣易將,趙軍士氣受挫,失去相持能力。公元前228年,王翦向趙發起總攻,很快攻占邯鄲,俘趙王遷,趙滅亡,殘部敗逃竄。

攻趙同時,秦國又兵臨燕境。燕無力抵抗,太子丹企圖刺殺嬴政以挽回敗局,卻很快事情暴露(詳見上節)。嬴政故派王翦率兵攻燕,秦軍在易水(今河北境內)大敗燕軍。公元前226年王翦攻陷燕都薊(今北京),燕王喜與太子丹率殘部逃往遼東(今遼寧遼陽),苟延殘喘,燕名存實亡。

滅韓趙、重創燕以後,北方大部分地盤為秦擁有,僅地處中原的魏孤立無援。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出關中,率軍東攻魏,迅速包圍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秦軍引黃河水灌城,攻陷大梁,魏王假投降,魏滅亡。

早在攻取燕都時,嬴政已把下一個進攻目標轉向楚。公元前226年,他問諸將攻楚需多少兵力。老將王翦認為楚地廣兵強,須60萬大軍。李信則說,隻用20萬。嬴政覺得王翦年老怯戰,並未聽取其意見,派李信和蒙恬率軍20萬攻楚。公元前225年秦軍南下,楚將項燕率軍抵抗。最初秦軍順利,在平輿(今河南汝南)和寢(今河南沈丘)大敗楚軍,進兵到城父(今河南寶豐)。項燕英勇反擊,在城父重挫秦軍,李信狼狽敗逃回國。公元前224年,嬴政親自向王翦賠禮,令他率60萬大軍再次伐楚。雙方在陳(今河南淮陽)相遇。開始王翦按兵不動,以逸待勞。楚軍頻頻挑戰,秦軍不與交鋒,項燕無奈率兵東歸。王翦趁機揮師追擊,在蘄(今安徽宿州)大敗楚軍,殺項燕。次年秦軍乘勝發兵,俘楚王負芻,攻占楚都郢(今湖北荊州),楚滅亡,設郢郡。

此時,隻剩下東方的齊和燕趙殘餘勢力。公元前222年,王賁率軍殲滅遼東燕軍,俘燕王喜,班師途中又在代北(今山西代縣)俘趙餘部代王嘉,繼而由燕乘虛直逼齊。齊王建於西線慌忙集結軍隊,準備抵抗。公元前221年,秦避開齊軍西線主力,從北麵直插其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齊王建在秦大兵壓境的形勢下不戰而降,齊滅亡。

秦統一六國之所以取勝,完全在於其戰略戰術運用得當。嬴政在位期間,國力強盛,有足夠人力物力供應軍備,戰略上處於進攻地位,摧枯拉朽,勢如破竹。在戰術上,秦采取“由近及遠,先弱後強”方針,先滅毗鄰弱國韓趙,其次攻占燕魏,解除北方後顧之憂,最後消滅兩翼強敵齊楚。在具體戰役中,秦運用正確策略,如在攻打韓趙時,根據具體情況而靈活變化,趙有機可乘則先攻趙,韓可攻則滅韓。對齊則采取避實就虛,出奇製勝。滅楚是在檢討首攻失策後,考慮其實力較強,集中優勢兵力再次進擊。而與秦相反,六國原本勢力不如,且在戰略上不能聯合,各自領兵,豈能阻擋強秦進攻?難免戰爭中消極防禦,被動挨打,最終一個個遭到滅亡。

秦的統一也是大勢所趨。著名海外學者黃仁宇在其《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中認為,在當時(戰國末年)全麵競爭的社會背景下,小國根本無法生存,隻有實現大一統。嬴政滅六國期間,公元前243年“蝗蔽天下”,公元前235年“天下大旱”,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8年均是“大饑”。所以嬴政又稱自己的功勞為“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史記·秦始皇本紀》),也就是全國對內不設防,食糧全部流通,這樣才能“振救黔首(老百姓)周定四極”。《孟子》也說,“若大旱之望雲霓焉”,天下一統實為眾望所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