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公元前207年9月,趙高讓子嬰進殿門齋戒,到宗廟拜祭祖先,接受國君的印璽。不嚴格地說,子嬰就是秦三世,即秦朝的第三個皇帝。嚴格地說,子嬰並不是秦三世,而是秦國的最後一個國王。因為,趙高重立的是秦國及其國君,而秦朝是在秦二世胡亥手裏終止的。在齋戒5天的日子裏,子嬰與他的兩個兒子商議說:“趙高這廝在望夷宮殺了二世皇帝,害怕群臣要誅殺自己,這才假裝依據禮節立我為王,以遮掩大家的耳目。我聽說趙高曾與楚軍約定,他在消滅秦朝的嬴氏宗室之後,便自己要在關中稱王。現今他先讓我在宮裏齋戒,又讓我去宗廟參拜,無非是想拖延時間、觀望形勢,並趁機殺了我啊!”不管子嬰說的是否完全係趙高的本意,但他心裏一定對這奸相有很清醒的認識,他恨奸相殘殺自己的骨肉同胞、把持他們嬴家的朝政,他要報仇,要殺掉對方!
不久,機會來了。齋戒5日結束後,趙高派人來叫子嬰去參拜宗廟,子嬰卻托病不去。趙高親自前往,走進子嬰的齋戒宮,對他說:“參拜宗廟是大事,大王為什麼不去啊?”趙高原以為子嬰也像胡亥一樣昏庸、軟弱、怕他,所以毫不戒備,走進來時也是大踏步的,趾高氣揚,驕橫自負。誰知子嬰雖然寬厚、忠善,卻是很有主見,關鍵時候也很果斷的。他早預料著趙高要來,便與兒子、侍從們在齋戒宮裏作好了誅殺奸相的充分準備。此時他們便一擁而上,趁機刺殺了趙高,報了國仇家恨,又接連誅滅了趙氏全家。陰謀多端、貪權耍詐、暴戾濫殺的一代奸相、權閹,就這樣落得了可恥的下場。
可惜的是,子嬰雖具有一代中興君主之相,但秦王朝畢竟已日薄西山,無力回天。他在位僅有可憐的46天,為秦王朝劃了一個短促的休止符。此年10月,沛公劉邦率軍到達鹹陽城外的霸上。此前秦王子嬰還是積極應敵過。他派了5萬兵馬固守於武關,卻被劉邦采納張良的計策,派人在附近山頭插滿自己的旗子,以迷惑秦軍;另派將軍周勃帶領全部人馬繞到武關東南,從側麵打進去,殺死守將,消滅了這整支秦軍。子嬰知道自己已毫無抵抗的力量了,幹脆順應曆史潮流,駕白馬、乘輦車、率群臣,領上係繩子、手中捧玉璽和符節(代表皇權),伏在軹道亭旁向劉邦投降。劉邦身邊的一些將領主張除掉他。劉邦卻說:“當初楚懷王(其實是懷王的後裔,劉造反是打著他的旗號)之所以派我前來,本就因為我能寬容人。現今秦王既已投降,我們就不應該殺他。”於是便將子嬰交付相關官員處理。
輝煌一時的大秦王朝終於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