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從亭長劉四到大漢天子1(2 / 3)

偏處泗水亭的劉邦知道,他等待的時機就要到來,他該出山了!

第二節斬蛇起事

徐州劉邦塑像

做了小小泗水亭長的劉邦,在享受秦政府俸祿的同時,免不了要為人家當差辦事。公元前212年,劉邦接受了一個極為棘手的任務,他要押送當地的勞工去關中驪山為秦始皇修陵。此時的秦朝勞役日趨繁重,民不聊生;而這種徭役對勞工來說又是極度辛苦,凶多吉少,因此所去之人一路上多想逃亡。而秦律苛刻,如果勞工逃亡,那麼依據連坐之法,非但勞工該死,還要懲治領隊的官員。由此官員稍有不慎,即會惹禍上身。

而劉邦又是生性寬大之人,本不讚成此勞民傷財之舉。這次卻又擔任監督重任,身份尷尬,自然難以完成任務。500多人的隊伍,走了剛幾天之後,逃亡的人卻越來越多,他想管也管不了。如此下去,劉邦自然也難免一死。於是到了豐鄉西麵的澤中亭時,他又一次展現了豪爽、慷慨的個性。他在半夜時把勞役們叫到一起,請大家喝酒交談,對他們說:“你們去驪山做苦工,不累死也得被打死。就算不死,也不知道到哪年哪月才能返回家鄉。我現在放你們走,大家各自去找活路吧!”而他自己也決定從此逃亡,獨闖天下。

可是,最終仍有幾十名壯士沒有逃走,他們感謝劉邦的仗義,也敬佩他的英武,決心留下,甘願追隨他,共同麵對未來的逃亡生活。一行人等為了躲避之後的通緝追捕,都逃進了附近的芒碭山深處。此時的劉邦,不得不麵臨這樣一個角色的轉變,從官家之人突然淪為了通緝犯。然而,正如孟子所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此時的劉邦就陷入了這樣的窘況。藏匿於這深山之中,他究竟何時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呢?

一天深夜,劉邦再次遇到了上天給他的考驗或者說機會。據說這一天,喝醉酒的劉邦,帶著一隊人馬來到離澤中不遠的地方,夜間迷路,從小道誤入了湖沼地。忽然,先行探路的人回來稟報說:“前麵的小路上有一條大蛇(長蟲)擋住。”此時的劉邦,依仗著本身的果敢和大膽,再加上幾分醉意,顯出一臉勇毅,大聲說道:“壯士在此,有什麼好害怕的呢?”於是衝上前去,果見一樹般粗的巨蟒橫臥水濱,尾掃路身,昂頭吐信,雙目寒光,鱗片泛金,甚是猙獰。劉邦一驚一畏,酒醒大半,豪氣頓起,拔出長劍,猛地向蛇斬去,大蛇瞬間被一分為二,馬上斷氣。道路通暢,眾人心跳平息,安定通過。此時的劉邦,一改往日的平和與揮灑,在眾人麵前展示了他的英雄氣概。大丈夫當如此也!

劉邦走了幾裏之後,又因醉而倒,大睡起來。緊接著,有人在他斬蛇的地方,竟聽到一名老婦人的哭聲。他們追問她為何哭得如此傷心,老婦說:“我的兒子就是白帝的兒子,化成蛇在此。可是他剛被赤帝之子殺死了。”旁人皆不信,正要試圖挖苦她,可是老婦人忽然消失不見,蹤影全無。眾人皆十分驚奇。後來有人將此事告訴了劉邦。劉邦十分高興,也更加自負,因為這也無形之中又一次提升了他的威信。他可是赤帝之子啊!貴不可言。此後,這芒碭山一帶便時常有怪異之事出現,神神鬼鬼,似乎都在預示著他非比常人。於是,周圍的年輕人都紛紛前來投奔他。

此時的劉邦,早已堅定自己一定要幹出一番事業。而且,一個意外的事件無形中又加速了他的計劃。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聚眾起事。說起來其起因和劉邦很是相似,都是擔心誤期要被殺頭,幹脆起來造反。可見秦朝的嚴刑峻法到了統治的後期,已經成為一種弊端。而當中央權力不能達到足夠威懾力的時候,它帶來的隻會是更大的反抗。陳勝吳廣起義的規模逐漸擴大,各地紛紛響應。很多郡縣殺死自己的地方官,以呼應他們。沛縣的縣令也開始緊張起來,恐怕自己也要成為秦政權的犧牲品,於是索性順應形勢,改頭換麵,領導沛縣民眾支持陳勝吳廣。然而文書蕭何認為,直接由這原有的沛縣縣令來領導,百姓肯定不會信服,不如把劉邦請回來。顯而易見,劉邦是秦朝的通緝犯,他來主事,自然是明確表示與秦決裂。

蕭何可以說是劉邦在老家最早接觸和交納的朋友,在劉邦出任沛縣縣令之前,他就經常幫助對方解決惹出的事端。蕭何正是欣賞劉邦的為人,也看出此人日後必成大器,於是甘心輔助他。蕭何對於人才的眼光是獨到的,他看出整日遊手好閑的劉邦並非等閑之輩,後又有“夜下追韓信”的故事,可見他實在是一位了不起的伯樂。而讓劉邦一直銘記在心的,是在他後來出使鹹陽時,朋友同事紛紛前來送行,大家所送的禮金一般為300錢,而唯獨蕭何贈其500錢。這多出來的200錢,在當時來講實在不是一個數目。要知道,當時他們為官一個月也不過才賺幾百錢而已。這可是蕭何人生的第一筆重要投資啊!所以,日後劉邦在建立漢朝、封賞功臣時,便額外賜予丞相蕭何兩千戶的封邑,作為當年的回饋。而對於蕭何而言,這筆投資可謂收益頗豐。

另外再加上又一能臣曹參(時為沛縣監獄官)、猛將樊噲(時為屠夫)的支持;實際上這樣的提議目的很明顯,他們希望劉邦回來主事,從而架空原沛縣縣令的權力。縣令先是答應,可是很快就覺察出其中似乎另有蹊蹺,意欲反悔,隻是這城中早已都是劉邦的內應,而百姓又早已對秦朝統治心生不滿,渴望有識之士的解救。劉邦很快從深山之中返回沛縣,在城外向城中射入多封書信,其內容大抵是說服百姓反抗秦朝政府。這些書信對於一直受秦壓迫的百姓,起到了很大的煽動作用;又加上城中劉邦勢力的鼓吹,百姓們終於決心接受他的領導,奮起抵抗秦的暴政,殺掉縣令,開城迎接劉邦的到來。而這時,陳勝的義軍也剛好打下陳縣。

城中的百姓執意要請劉邦來擔任沛令,而劉邦自然得假惺惺地謙虛一番,做做秀;況且蕭何、曹參一直是該城的官員,地位本來在他之上。然而蕭何、曹參皆為家世所累,畢竟這次出頭是打著造反的名義。他們不過是做謀臣的料,並無當統帥的氣魄。因此還是得劉邦來擔任首領。劉邦毫無顧忌,敢作敢為,又深孚百姓信賴,實為最佳人選。此後大家紛紛稱其為“沛公”。

劉邦自此開始他建立功業的第一步。他利用自身的威望,加之待人真誠、友善,很快這支反秦力量達到了3000餘人。這支隊伍之中,劉邦在沛縣積聚的人脈各有所用,蕭何及曹參為主要參謀,樊噲、盧綰、夏侯嬰等大將皆在隊伍之中,不久張良也投到了劉邦麾下,可謂人才濟濟。這些人在劉邦最初開創事業的過程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第三節劉項原來不讀書

項羽像

陳勝吳廣的起義掀起了農民造反的浪潮,卻終因力量不敵秦軍而麵臨危機,陳勝被叛徒所殺。反秦力量一時失去領袖,陷入僵局。但是全國各地的起義戰爭風起雲湧,秦朝的統治早已岌岌可危。正所謂時勢造英雄,這樣的時代注定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不久,經過整合,新的力量重新崛起。其中,累世為楚將的項羽和沛公劉邦所領導的隊伍開始步步上升,逐漸成為反秦的主要力量。

秦將章邯成功擊破陳勝吳廣義軍之後,勢頭大振,繼續東進,試圖徹底消滅反秦武裝。此時他麵臨的對手是南方“江東子弟兵”的統領項梁。項梁是楚國大將項燕之子,項羽的叔父。最初在秦國統一六國時,名將王翦攻滅楚國,項燕兵敗自殺,項梁便一直想重建楚國。他的侄兒項羽(公元前232—公元前202),名籍,身材魁梧,力大無比,跟他學了不少本領。他們本是下相(今江蘇宿遷境內)人,因為跟人結仇,躲避到會稽郡吳中。項梁能文能武,吳中的年輕人都很佩服他,把他當老大哥看待,跟著他學兵法、練本領。公元前209年陳勝發動起義後,項梁覺得自己建功立業的機會到了,就殺了會稽(今浙江紹興)郡守,占領此地,並建立自己的部隊,號曰“江東八千子弟兵”。項梁、項羽叔侄倆帶兵渡過長江,攻克廣陵(郡名,今江蘇揚州),接著又渡過淮河,向北進軍,一路上又有各地起義隊伍前來投奔。翌年(公元前208年),當時正轉戰豐、沛一帶的劉邦與他的小部隊也投靠了他們。劉邦自沛縣起兵,先後攻取附近的胡陵、方輿,又還軍守家鄉豐邑。秦朝的泗川監平,曾領兵圍攻豐邑,但被劉邦迅速擊敗。於是,劉邦命令部將雍齒守豐邑,自己則率兵東進薛縣。不料雍齒懷有戒心,竟以豐邑叛降周市。劉邦聞訊,立即還軍,卻未能攻取。這時剛好北進的項梁入據薛縣,劉邦親往求見。項梁派5000人馬,由五大夫將10人統率,幫助劉邦攻下豐邑,雍齒無奈逃往魏地。就這樣,大樹底下好乘涼,劉邦依附了項梁、項羽叔侄。他們仨再加上英布、呂臣、蒲將軍、陳嬰等義軍,便彙合成了一支強大的反秦力量,是繼陳勝吳廣之後推翻秦朝統治的主要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