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初期,章邯的30萬大軍明顯處於優勢地位,此時他已控製中原地區。然而項梁接受謀士範增的建議,擁立曾受秦王之騙死在秦國的楚懷王之孫心(當時已是放羊娃)為王,仍號楚懷王(即義帝),都於盱眙(今江蘇境內),以便籠絡人心。項梁又封勢力強大的陳嬰為上柱國,而自號武信君。由此,最初的戰爭中,項梁的隊伍取得了一係列勝利,先是敗章邯於東阿等地,此後項羽與劉邦又在城陽、雍丘等地打敗秦軍,斬三川郡守李由。此時項梁的弱點開始暴露出來,他驕傲輕敵,聽不進手下宋義的勸告,被章邯偷襲於東部交通中心名城定陶(今山東境內),項梁戰死,其軍大敗。項羽、劉邦等收集餘部退到彭城(今江蘇徐州)一帶,義帝也遷來此地試圖直接掌握起義軍。
而此時章邯乘勝追擊,以為楚軍毫無回旋餘地,不用再擔心,便渡過黃河,北上擊趙,很快大破趙軍,占領其都城邯鄲(今河北境內)。當時陳勝派去的武臣已在內部鬥爭中被殺,掌握政權的為趙王趙歇。他率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城內,章邯派王離、涉間等圍之。趙歇盤踞不出,並向楚王義帝求救。另幾支援軍則畏懼章邯威風,不敢輕舉妄動,隻是按兵不動,徘徊觀望。義帝派遣在前段戰事中表現卓越的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率軍救趙。而宋義卻試圖等待秦趙交手,坐收漁人之利,停留安陽(今河南境內)46天不進。項羽奉勸不得,怒殺宋義,威震楚軍,被擁立為上將軍。最初,項羽派遣英布、蒲將軍率軍2萬渡河,初戰獲勝,切斷了章邯與王離的聯係。緊接著項羽毅然率領全部楚軍度過漳水,而且下令“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破釜沉舟”的典故。兵將皆知自己若是失敗也沒有退路,因此一心殺敵,楚軍戰士個個勇猛無畏,以一當十,喊殺聲震天動地,令敵人心驚膽顫,度過漳水之後九戰九捷,大敗秦軍,殺秦將蘇角,生擒王離,迫使涉間自殺。項羽在這場戰爭中充分發揮了其傑出的軍事才能,不僅戰略戰術無懈可擊,以少勝多,而且充分掌握兵將心理,將其潛能發揮到極致。
此時,一直持觀望態度的齊、燕等軍亦紛紛助戰,巨鹿之圍終被項羽所破。戰爭勝利後,項羽召見諸侯援軍將領,他們進入轅門,個個跪下移動行進,不敢抬頭看他。在這場戰役中,項羽戰勝的不僅是秦軍,也使得北方各路諸侯紛紛臣服,確定了其反秦首領的地位。是為公元前207年10月。
之後,章邯軍與項羽對峙,章邯始終在退兵和投降之間猶豫不決。而此時的秦朝大閹趙高專權,可謂奸臣當道,朝野一片混亂,他們連章邯派來彙報和求援的人都不見。再加上謀士司馬欣的勸說,章邯最終率軍20萬投降項羽,被封為雍王,而司馬欣為上將軍。秦軍主力投降,秦朝於是再也沒有反擊的力量。曾經恢宏的秦王朝,也不得不麵臨著滅亡的結局。已是楚軍隱患的20萬秦降軍,最終在新安(今河南澠池)被項羽偷襲並坑殺,成為繼長平之戰後的又一大慘劇。項羽人性中的暴戾也在此展露無疑。而且,他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重大成果,為推翻秦王朝作出了貢獻;但是在政治上卻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坑殺20萬秦軍遭到關中人民的切齒痛恨,反為其後劉邦的興起幫了大忙,為大漢王朝的建立鋪平了道路。
在項羽奮力救趙的同時,劉邦也奉楚義帝之命,乘機西進攻取秦朝統治中心首都鹹陽城。較項羽麵臨的秦軍主力而言,這一路所遇到的障礙要大為減小,所向披靡。然而,劉邦軍隊的實力也不可與項羽相比。由此,他在西進的同時,也尤為注重擴充自己的實力。
劉邦繼續發揮其擅長處理人際關係的優勢,拉攏人心。此時已絕非在沛縣一個小縣城,不是僅僅數十名壯士的追隨。而今,陳勝吳廣散落的部將以及各地零散的反秦武裝,紛紛歸順劉邦。很快,劉邦組成了一支10萬餘人的軍隊,實力大為提升,這也為其日後與項羽楚漢之爭奠定了基礎。
在此期間,劉邦還遇到了又一批日後能助其成就功業的大才,儒生酈食其就是很典型的人物。據說他初次請求與劉邦見麵,欲與其共論天下大事時,後者聽說來者是一儒生模樣,便心有不悅,拒之不見。酈食其聽後十分惱怒,再令侍者上報“我是高陽酒徒”。劉邦聽後,方知此人絕非等閑之輩,立即召見。酈食其一見到劉邦便大罵:“你不是在考慮天下大事嗎?可是沒有讀書人又怎能得天下呢?”劉邦頓時連聲道歉,請其傳授奪攻秦之計。酈食其隻一句話,就解決了劉邦目前麵臨的最大問題:“奪取陳留!”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乃是當時的交通要道,又是糧食儲備地。奪得此地,方有抗秦的資本。酈食其不僅為劉邦出謀劃策,而且憑借三寸不爛之舌,不用一兵一卒即幫助他奪取了陳留,一時名聲大振。
不久,在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陽)時,劉邦又一次聽取謀士們的建議,對秦朝地方官員采用招降封賞的形式。這樣既減少了戰爭中的消耗,又擴展了自己的隊伍,可謂一舉兩得。更重要的是,劉邦在秦國百姓中留下了“仁愛之君”的良好印象,這筆無形的財富實際上更為難能可貴。由此之後,途中幾所城池均十分順利就被他招降,這一切順利得幾乎有點讓人疑惑其真實。與項羽“破釜沉舟”的悲壯相比,劉邦著實是幸運的。
當然,當時還有一個客觀因素,就是秦王朝內部的問題。正如章邯投降項羽一樣,秦朝各守城也早已對嬴氏朝廷有所不滿。尤其奸臣當道,趙高壟斷政權,群臣敢怒不敢言。而這時候來了劉邦,於是眾人索性將希望寄予在他身上,更何況,劉邦本就是極具個人魅力的領袖,這樣的人日後若成了君主,豈不是百姓的福氣!
公元前207年8月,劉邦攻打武關(當年楚懷王槐被騙之地)。趙高發動政變,殺死秦二世,立子嬰為秦王。不久子嬰又殺掉趙高,自立為秦王,並又在更近的嶢關設防。劉邦采取張良計策,派少數兵丁在附近山頭插上無數旗子,迷惑秦兵;而大部隊則在周勃帶領下,繞過嶢關,攻入藍田,進駐關中,秦軍大敗。公元前206年,劉邦進軍灞上(今陝西西安郊區),子嬰以繩索係頸,素車白馬,向劉邦投降,秦朝就此滅亡。
曾經,小小的泗水亭長劉邦麵對始皇的車隊慨歎“大丈夫當如此”,而今始皇的子孫向他跪降。若是始皇九泉之下知道其後代如此的下場,又會作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