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約法三章
劉邦終於得以進入大秦王朝的巍巍宮殿。一時間,皇宮內的奢華讓他眼花繚亂,大為震撼。回想自己一路走來,少年時代的平民生活以及之後在深山裏的逃亡歲月,無疑使他對麵前如此的尊貴物象充滿占有欲。更何況,我們在前麵就已經提及,劉邦生性好酒好色。皇宮之中美酒佳釀處處皆是,美貌女子更是數不勝數。劉邦縱是生來有“異相”,但畢竟也隻是凡人,難免不受誘惑。
此時的劉邦,定想將一切拋之腦後,先盡情享受一番,再做以後的安排。
然而,他身邊的眾多謀士,大有清醒之人。冷靜分析一下此刻的局勢,劉邦雖率軍先行進入關中,依據當初楚懷王“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大可稱王。隻是戰爭動亂之時,絕對不是可以單憑約定論事。此時的劉邦,雖然在西進時一路收留閑散軍隊,但不過區區10萬。而此時的項羽擁兵40萬,而且憑借其非凡的軍事才能,若是他想攻打鹹陽,大概易如反掌。
而劉邦若想要在這場爭奪之中取得最後的勝利,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並且要將他的優勢充分發揮。一直以來,良好的人際關係、精明的政治頭腦是他成功的重要基礎。當然,此時他的人際關係網絡中最重要的一環是秦朝的民眾。若想成為這座皇宮真正的主人,在民眾中樹立良好的威信便是其必不可少的砝碼。
劉邦確實是渴望享受,而蕭何、張良、樊噲的輪流勸諫,卻將他一下子敲醒。大丈夫自應有大丈夫的氣魄,豈能因為暫時的錢財美色而斷送前程呢?既然時機還未到,就要耐得住誘惑。劉邦的人格魅力,很大程度體現在他聽得進勸諫。人非聖賢,難免有過。然而甘心聽取下屬勸諫並立即改正,大概也很難做到。劉邦卻可以,此人在年輕時就表現出極高的悟性,此時更是分得清孰是孰非。劉邦立即下令封閉皇宮,派人保護宮中財物,秋毫無犯,還軍灞上。
不久之後,劉邦又依據蕭何的建議,召集關中各縣父老、豪傑,對他們說:“秦朝的嚴刑峻法,已使大家飽受其苦很久了。我與諸侯們有約在先,先入關中者為王,因此我理所應當成為關中之王。我現在與父老約法三章,以嚴明我軍紀,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此外的秦朝所有苛刻法令全部廢除。我入主關中的原因,就是為百姓除害,而非侵擾百姓,大家從此可以安居樂業了。我之所以還軍灞上,是等待其他諸侯來到,再重新修訂法令。”
劉邦的約法三章可謂大得人心。剛剛經曆戰爭的驚擾,百姓最為渴求的就是穩定的生活。君主的改朝換代,與尋常百姓又有多大關係呢?百姓不過是希望家有幾畝薄田糊口,一家人平安即可。他們爭先恐後帶著酒肉來慰問軍士,而沛公又不接受,並告訴百姓軍中已糧食充足,自己不想耗費民資,百姓聽後更為高興。此時關中人的心中,劉邦早已經是他們的王了。
而另一邊,蕭何在大軍一進入鹹陽時就開始他的工作,從秦王朝丞相、禦史府,把秦朝的圖書、律令、檔冊都搶救出來,從而掌握了秦朝天下的關塞險要、戶口多寡、強弱形勢、風俗民情等。這對於日後楚漢戰爭中劉邦的軍事戰略決策有著重要影響。而西漢建立後,這些資料又成了治國安邦重要的參考依據。
劉邦及其身邊的謀士,有條不紊地做好了對該地區長久統治的準備。而很快,這一切被隨後來到的項羽打亂。該地區剛剛穩定的統治秩序,也迅速終結了。
項羽,秦末農民起義軍著名領袖,一代英雄,氣魄非凡,卻也有致命弱點。他來到函穀關,準備消滅劉邦以解除後患。對於劉邦的威脅,項羽的謀士範增看得最為清楚。他對主子說:“曾經的好酒貪色之徒,如今麵對無所不有的秦宮卻絲毫不取,這說明劉邦有稱王的誌向,我們一定要趁機將他消滅。”範增清楚,劉邦的約法三章使其大得人心,此股勢力若繼續任其發展,必將對項羽的統治產生巨大威脅。之後就有了我們所熟知的《史記》中那段驚險曲折、扣人心弦的函穀關外“鴻門宴”的故事,並留下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等著名成語,劉邦又一次依仗人際關係的力量得以逃此一劫。那是因為項羽的另一個叔父項伯曾為張良所救,與之交好,又得劉邦厚重賄賂,他暗地裏幫助了劉邦;加之項羽自己沒腦,傲慢輕敵,沒把劉邦放在眼裏,且劉邦表麵上也裝得很溫順、臣服,避開了項羽的殺機,當時並沒有聽範增之言“做”了他,縱虎歸山,從而有了後來的楚漢爭霸。
幾日後,項羽走進鹹陽城,殺子嬰,火燒阿房宮,火勢之大,三月不滅。曾經繁華富貴的秦宮廷,頃刻間灰飛煙滅,“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是繼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對中華文化的又一次大毀滅。項羽的軍隊又大肆搶劫,對美女與珍寶來者不拒,多多益善。關中百姓再次經曆了巨大劫難,痛苦不已。而項羽在坑殺20萬降兵、火燒秦宮三月之後,竟揚長而去,決不回頭,東歸故土,“我輕輕地揮一揮手,作別西天的雲彩”。他始終不曾將關中視為自己以後發展的疆土,僅想將它破壞殆盡之後回到江東,複興楚國。他的意思是:“富貴不回故鄉,好像穿了漂亮的衣服在黑夜裏走路。”原來,虛榮心很強的項羽很想衣錦還鄉,在父老鄉親麵前炫耀炫耀,竟願意因此放棄可成就最終霸業的富庶之地。如此看來,市井出身的劉邦與虎門之後的項羽,在目標上就大有了差距。所謂大丈夫,首先應當具備是夯實根基,誌存高遠,如此方能成就大事。
古語雲:“得民心者得天下”,百姓們心中早已在期盼著約法三章的劉邦能成為關中王,解救大家疾苦。在劉邦與項羽之間的爭奪還未開始時,一切似乎就已有了定局。
接下來就是長達5年的楚漢戰爭。當時,他被項羽封為漢王,居漢中、巴、蜀,頭一年似乎彼此相安無事。次年(公元前206年),劉邦率軍東出,經數年激戰,長期相持於滎陽和成皋之間,一再戰敗。但因有從秦國到秦朝,積累了數百年,具備雄厚物質經濟基礎的關中作根據地,又加上他善於用人,手下謀士虎將甚多,後與韓信、彭越等合兵,勢力日盛,一舉擊滅了雖有軍事天才、卻無政治智慧的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