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從亭長劉四到大漢天子2(3 / 3)

簽約以後,項羽大大舒了一口氣,率領大軍東歸,原以為從此天下太平,而自己也可以好好休息一下,抱著美女虞姬做香夢了。但誰知道劉邦可不是這樣容易遵守諾言的人。次年,乘項羽撤兵之際,傷勢稍好的劉邦便毀約追擊,欲置其於死地方罷休,漢將韓信、彭越、英布也率軍馳援,隊伍浩浩蕩蕩。項羽本來打敗劉邦還是綽綽有餘,但他的克星韓信一到,即大勢已去,倉促應戰,眾叛親離,寡不敵眾,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境內),其寵妃虞姬自刎。四麵楚歌,十麵埋伏,項羽終於發現曾經的百戰百勝抵不上最終的一敗,跨上烏騅馬,孤身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境內),無顏以見江東父老,不願意南渡,絕望自殺。楚漢戰爭終於結束,劉邦再次統一中國,即帝位,建立大漢王朝。

第六節四麵楚歌,霸王別姬

虞姬墓

關於西楚霸王項羽與其寵妃虞姬“霸王別姬”的遠古傳說,在中國早已家喻戶曉。這個悲壯、淒美之極的愛情傳奇,甚至被說成是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古代的鐵達尼號。後世同名的文藝作品非常多,什麼京劇、話劇、國畫、古曲、電視劇,張愛玲、李碧華的小說,陳凱歌的電影等。

項羽與虞姬的悲劇愛情故事,曆史上也許果有其人其事,隻不過後世文人還是做了很多誇張與加工。楚漢爭霸後期,項羽兵敗垓下,四麵楚歌,與愛妻虞姬生死離別,感人肺腑。也許,一些道學家對此常常是“紅顏禍水”之說(有人甚至聯想到西施去吳國當間諜,認為虞姬也是劉邦使美人計、派她到項羽身邊的奸細,我個人覺得此說很牽強);的確,虞姬既給了項羽愛情與歡樂,但最終又弄得他丟了江山、自殺而亡,是有一些不可推卸的責任,所謂“玩物喪誌”、“聲色犬馬”的副作用吧。但是,在這裏我隻想談談他們的美好愛情和悲劇結局。其實,項羽兵敗戰輸、丟了江山,主要原因我看還是他自己,本事有限啦,過於單純啦,而敵人劉邦又過於狡猾、精明、陰險、惡毒且籠絡了大量人才啦;以及項羽自身的一些缺點,比如武斷、自負、輕信、暴躁等啦。

最早記錄該事件的,是在司馬遷那部文史兼優之曠古巨著《史記》的《項羽本紀》中。整個文字非常簡潔,卻很傳神:“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而在後來之《秦漢春秋》中則記載,“漢兵已略地,四麵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一位絕代佳人,就這樣消失在兵荒馬亂中……

虞姬是秦末虞地(今江蘇吳縣)人,有美色,善劍舞。公元前209年,項羽在江南助項梁殺會稽郡守,於吳中起義。自古美女配英雄。虞姬一朝遇上項羽,即愛慕其勇猛,嫁與項羽為妾,經常隨其出征。項梁死,項羽為次將,施升上將軍,虞姬與其更形影不離,日夜交歡。公元前202年楚漢之戰,項羽困於垓下,兵孤糧盡,夜聞四麵楚歌,以為楚地盡失;他在飲酒中,對著虞姬唱起悲壯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則為楚霸王起舞,含淚唱道:“漢兵已略地……賤妾何聊生。”

暮色很快籠罩帳篷,案幾上昏黃的燈光在搖曳。項羽與虞姬並飲數觥,可謂燈紅酒綠,眉黛鬟青。此情此景,平時他們不知何等愜意。而今夜心中悲苦無限,越飲越愁,越愁越倦,顯得睡眼模糊。不久項羽安臥榻中,休養精神。虞姬獨坐榻旁,心中忐忑不寧。她的耳畔淒風颯颯、觱栗嗚嗚,或似鬼哭狼嚎、或似車馳馬驟。當一切沉寂時,又隱約傳來一片歌音,時高時低時長時短,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虞姬心緒非常敏感,禁不住悲從心來,淚水簌簌滑落。

這麼多年來,隨從霸王南征北戰,虞姬並不覺得苦,倒是分享著他的勝利和英勇,從他那柔情無限的眼光裏得到滿足與回味。在曆次大戰中所向披靡的光榮經曆,使項羽深深贏得了虞姬的愛慕,成了她心目中最了不起的英雄。而項羽這些光榮經曆,又豈能沒有她的一分愛情力量?可是,項羽在稱霸天下時,竟失去了自己的方向。一個男人的厭倦,也許隻有他心愛的女人才能體會。但虞姬並不懂得如何化解他的厭倦,其實她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方向在哪。

虞姬不想拖累夫君,歌罷即猝然拔劍自刎,死後葬於垓下。今靈璧縣東南有虞姬墓,左右刻有後世文士聯語:“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塚向黃昏”。後人寫道,虞姬這“一個平時水晶玻璃一樣柔弱的小人兒,在關鍵時顯現了她的英雄氣慨,這一瞬間代表了她從女孩走到了女人,從一個不知稼穡的歌舞姬轉變成一個為國為家用心的女中豪傑。如果是呂雉,肯定半夜偷偷卷起衣物,有多遠走多遠”。

虞姬自刎後,項羽傷心不已,但翌日還是得突圍而出。美人已逝,他內心淒苦,且倉皇逃走,途中又遭迷路複為人騙,最後為漢軍追到烏江,覺得“無顏過江東”,於是抹脖子死了。項羽盡管是個有種種缺點的人,但他最閃光的是首先有真性情。因為有情,虞姬的死讓他徹底失去了求生的意誌,有船亦不渡。後人寫道:“畢竟霸王有霸氣,死都死得那麼帥!如果是劉邦,過江就過江,活著就活著,占地一畝算一畝,誰怕誰呀。”

據說宋詞詞牌《虞美人》就是得名於虞姬。清朝詩人何浦《虞美人》雲:“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軍恩是楚腰(虞姬)。”在他眼裏,八千楚軍被迫投降劉邦,無一人像虞姬那樣堅貞,至死跟在項羽身邊。西楚霸王得此一女,可謂不幸中之萬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