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高祖新政
漢高祖劉邦長陵
公元前202年,項羽自絕,楚軍覆滅,天下大勢已定。諸侯及將相聯名上奏,眾望所歸,請尊漢王劉邦為新帝。盼星星,盼月亮,這一天劉邦已經等待很久了。曆經重重磨難、種種艱辛,八年抗戰、百場廝殺,俺無名劉季終於可以成為至高無上的天子。大丈夫當如此也!曾經的豪言壯語化為現實,如今江山終於是我的了!
然而,熟稔為人處世之道的劉邦知道,此時做人仍需謙遜低調。江山初創,尤忌狂妄自大、爭權奪利。反秦鬥爭之中,各路英豪輩出,自己得以奪取最後的勝利,實屬不易。劉邦深知,得人心方可江山穩固。於是他推辭道:“我聽說皇帝乃賢能之士也,否則隻是空言虛語,江山不能穩固。我實在不敢擔此重任!”眾臣道:“大王出身民間,誅暴逆,順民心,平定四海。您若不能稱帝,天下不能安定!”劉邦擺著高姿態,再三推辭,最終隻得答應,效法嬴政稱皇帝,黃袍加身,即位於汜水北岸,他便是漢高祖,初定都洛陽,後改為長安(當時距原秦朝首都鹹陽南郊兩公裏),並分封賞賜諸文臣武將。他力排眾議才遠離家鄉,把京城置在西方,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他比項羽高明。而在李宗吾那裏,他卻是深諳“厚黑學”的大師。
劉邦終於可以安穩地坐上皇帝寶座,大漢王朝赫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漢族”亦由此形成。我們至今仍然可以感受到漢王朝對中華民族的深遠影響,劉邦在王朝開創奠基時期的功勞自然不可抹殺。他建立了一個比秦朝更強大的王朝,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太平盛世即將誕生,中國第一次真正成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西漢(公元前202—公元8年),加上西、東漢之間的更始帝劉玄(公元23—公元25年),加上東漢(公元25—公元220年),兩漢王朝堅持了407年時間,要是再算上王莽的新朝(公元8—公元23年),那就有423年,是中國曆史上最長久的封建王朝。
而平民出身的高祖劉邦,在打下江山之後,並沒有立即去沉迷於曾經自己日思夜想、夢寐以求的物欲奢華。經曆了風風雨雨、打打殺殺的波折,他早已在隨時都會出現的磨難和危險中逐漸成熟起來。劉邦開始思索:曾經自己崇拜的大丈夫秦始皇,他創下的江山為何如此容易被擊潰?而雄赳赳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何又在優勢明顯的狀況之下敗得一塌糊塗?最重要的是,平凡的自己何德何能,可以坐上皇帝之位呢?
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遠非一兩句話就能將其說清楚、道明白。無論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這或許都已經不再重要。對劉邦來說,此刻最重要的,莫過於讓全天下人都知道,我劉邦是憑真本事得到天下的。我今天的地位,絕對不允許任何質疑。
於是,某日,劉邦在洛陽南宮設宴款待眾位諸侯將相。他在宴會上直截了當地問大家:“希望大家能坦誠相告,我為什麼能夠得天下,而項羽、秦始皇又為何失天下呢?”
高起和王陵回答說:“平時陛下待人散漫,甚至辱罵下屬,這是您的小毛病。而項羽仁而愛人,下屬都非常尊重他。但是,陛下賞罰分明,在攻打城池時,將所獲的戰利品大方地贈予,共享天下之利,所以前線諸將士皆備受激勵,奮勇殺敵。而項羽妒賢嫉能,懷疑賢能之臣,殘害有功之人,戰爭勝利了卻不封賞有功之臣,得到土地財物也不與人分享所獲之利,這是他失天下的原因。”
這是從臣子的角度看劉邦得天下的原因。而此時在座的功臣名將俱到場,為何蕭何、張良等人並未闡明想法呢?很顯然,此時的劉邦已不再是當年的市井之徒,而是位居九五之尊的高祖皇帝。如果說曾經打江山時,他是渴望甚至是請求眾人的協助,又以他日共享天下作為激勵機製以達成目的,那麼現在的高祖皇帝早已不再需要這些並不情願的許諾,現在他需要的隻有至高無上的威信和絕對的服從。此時,人性中自私的一麵開始顯露:“我劉家的天下並不想要與你們分享。”因此,高起、王陵之輩所說的答案,雖然實事求是,但並不符合高祖的心意。
接下來便是劉邦的重頭戲,他要親自來告訴在座的諸位,自己為何得以成功。劉邦首先評價了高起和王陵的說法:“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接著闡述自己的成功之道,“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我不及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賞,不絕糧道,我趕不上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位都是我們當今天下的人傑,可是他們都能夠為我所用,所以我才能夠奪取天下。而項羽雖有範增,可是對其猜忌,且並不願采納其建議,由此失掉了天下。”
這段話幾乎成了劉邦成功的最佳總結。日後人們一旦提起劉邦戰勝項羽的原由,往往引用此段經典語錄。這段話當中,劉邦很客觀地分析了自己的劣勢,他知道自己並不擅長運籌、後勤、作戰等實際運作;但是他卻很清楚自己的優勢:隻有我才能夠將所有的精英人才加以最完美的整合,以創造最大的價值,獲得最大的利潤。而隻憑借這一點,我就是坐上皇帝寶座的最佳人選。可以說,漢朝的開創者劉邦將人力資源管理這門藝術已運用得出神入化,天生的領袖才能,加上年輕時的諸多曆練,使得他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劉邦還讓楚地儒生、太中大夫陸賈著《新語》12篇,在理論上為自己的成功進行總結和闡發。因“粗述存亡之徵”,故號其書為“新語”。書中多闡述《春秋》、《論語》之文,論析秦失天下、漢得天下的原因,旨在崇王道、黜霸術,歸於修身;其實也就是否定人家秦始皇、項羽的那一套,肯定他漢高祖的作為了。
然而,打下江山隻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麵對剛剛從戰爭創痍之中解脫出來的整個國家,高祖劉邦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出身於社會最底層的漢高祖,親身經曆了秦暴政對天下百姓的殘害:始皇一直試圖用“法”來統治整個國家,威懾百姓,可最後農民起義皆因法而起,反抗浪潮最終摧毀了秦的統治。而劉邦一直善於用“人”,他正是靠人奪取了天下。法的弊端在其僵化不變,時勢變化法卻不變,自然矛盾激化。畢竟法是死的而人是活的,由人製法而不是由法製人。而對於人,統治者又不得不時刻謹慎其變。但無論如何,這些反思已經使得新王朝較之前者有了很大的進步,更何況劉邦在奪得帝位之前,就已經攢夠了足夠多的支持。比起嬴氏政權來,劉家江山似乎更有久長之勢,而劉邦則很快開始了一步步的舉措,做大丈夫當做之事,以使劉家江山更為穩固。在他手裏,以及其後的“文景之治”,幾代劉姓君主能吸取秦朝教訓,休養生息,寬厚施政,發展生產,終於平安地度過了“瓶頸危機”。
第二節不出閨閣,天下晏然
呂雉像
呂後,即呂雉(公元前241—公元前180),字娥姁,史稱呂後、呂太後,單父(今山東省單縣)人,秦末名士呂文之女,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女性政治家;漢高祖劉邦之妻與皇後,漢惠帝、漢少帝時的太後與實際掌權者。後人稱其為中國曆史上四大女性統治者(呂後、武則天、孝莊文與慈禧太後)的第一個(也是中國帝後專政的第一人)、古代最狠毒的“十大”毒婦之一、古代十大“紅顏禍水”之一等。
早年呂雉之父呂文為避仇,率家遷居沛縣,偶爾在一次宴會上碰到高祖劉邦;據說精於相人之術的呂老頭,很欣賞他非凡的氣度,認為他有大富大貴之貌(當時劉邦還不過是個小小的泗水亭長,官銜根本不入流),便把女兒許配給了他。劉邦婚後,為了公務及與朋友們周旋,三天兩頭不見人影。燒飯洗衣、織布耕田、孝順父母及養育兒女,都一骨腦兒落在呂雉一人身上。那時劉邦可說甚是無賴,常戴頂自製竹帽到處閑逛,詐吃騙喝。一次他押解囚犯,因酒醉致囚犯逃跑而瀆職,自己也隻好亡命於沼澤地。除獨立支撐家庭外,呂雉還不時得長途跋涉,為丈夫送去衣服及食品。劉邦隱匿之地據說時常有一片雲氣籠罩,呂雉追蹤而至就一定能找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