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西漢“三部曲”1(2 / 3)

其時,呂雉先後生子劉盈及女魯元公主,且後來接連成為沛公夫人、漢王妃。但她並沒有因此而過上舒適的日子。不久楚漢戰爭爆發,公元前205年劉邦為項羽所敗,呂雉和劉邦的父母被俘充軍,做了兩年人質。麵對項羽以自己至親的生命相要挾,劉邦居然無動於衷,當時呂雉一定是心寒得很。但臉厚心黑、精明下作、籠絡人才的劉邦,竟也因此越戰越強。公元前203年秋項羽被迫與劉邦講和,呂雉被釋歸漢,留守關中。可見,那時的呂雉還是非常賢惠而英勇的,為了劉邦可謂曆盡艱辛,九死一生。次年劉邦徹底消滅項羽,稱帝建漢,呂雉被立為皇後,劉盈為太子(這也是因為呂後好不容易經過張良的穿針引線,請動了高人“商山四皓”教化之)。

呂後為人有謀略,剛毅陰狠,不甘雌伏。在劉邦前期楚漢之戰、爭奪天下當中,與後來漢室已立、翦除異姓諸侯王過程當中,她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漢初,呂後協助劉邦,並與相國蕭何密謀,公元前196年誘殺韓信、陳烯、彭越等異姓王,消滅分裂勢力,鞏固統一局麵。公元前195年劉邦薨亡,劉盈立為惠帝,尊呂後為皇太後;惠帝傀儡仁弱,實際由呂後掌政。公元前188年惠帝憂鬱而崩,立劉恭為少帝,臨朝稱製8年;少帝因其生母為呂後所殺,有怨言,童口犯忌,呂後逐殺少帝,立常山王劉弘為帝。呂後先後掌權達16年。

呂後當政期間,創自高祖劉邦的休養生息之黃老政治進一步得到推行。劉邦臨終前,呂後曾問其身後安排。她問蕭何之後誰可繼任,劉邦囑曹參可繼任(即著名的“蕭規曹隨”);曹參之後有王陵、陳平,但不能獨任;周勃忠誠老實但文化不高,劉家天下如有危機,安天下者必是周勃,可任太尉。呂後雖已手握大權,但仍遵守高祖的遺囑以安排人事,相繼重用蕭、曹、王、陳、周等開國功臣。上述大臣都認定高祖的“無為而治”,從民所欲,少有勞民。在呂後統治時期,人民生活比較安定,殘破的社會經濟也得以恢複,為後世的“文景之治”繁榮景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呂後很有政治家風範。劉邦剛死時,匈奴冒頓單於曾下書羞辱她:“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城,數至邊境,願遊中國。孤僨獨居,無以自娛,願以所有,易其所無。”翻譯出來就是:“你死了丈夫,我也沒了妻子,兩人都很孤單,幹脆我倆結合吧。”呂後采納季布建議,壓住怒火,心平氣和地複書一封:“我已年老色衰,發齒也掉光了,步行又不方便,哪裏配得上你?”並贈其車馬及年輕美女。冒頓單於亦自愧失禮,馬上遣使前來認錯,雙方化幹戈為玉帛,求得了彼此間短時的安寧。

呂後晚年因沒有子嗣後代,怕高祖劉姓子孫欺淩呂氏,故無視劉邦之“白馬盟”,大封外戚諸呂如其侄呂產(相國)、呂祿(上將軍)、呂台等為王,擅權用事,排斥王陵等老臣,拔擢親信。而這也為兩漢長期的外戚專權埋下了伏筆,可謂有利有弊。

呂後雖有謀略而性殘忍,嫉妒心強。高祖死後,她將其寵姬戚夫人所生的聰慧可愛之子趙王如意活活毒死;並在幽禁美貌多姿、能歌善舞的戚夫人後,又令砍斷其手足,挖眼熏耳,用藥使之變啞,置於廁中,讓她輾轉哀號,名曰“人彘(豬也)”,實在慘不忍睹。漢惠帝撞見後,驚嚇成病,臥床不起。對其他劉氏諸王,她亦狠毒地加以剪除、殘害。為鞏固權利,呂後甚至逼劉盈娶姐姐之女為皇後,外甥女嫁舅舅,成為一樁政治婚姻的慘劇。她還殘暴剿殺開國功臣韓信(讓蕭何將他騙入未央宮,用布袋兜緊,以竹簽刺死,殺他時“不見天,不見地,不見鐵器”),就是為把自己的威望建立在韓信等的人頭上,使群臣懾服,從中取得實際政權。連劉邦對此也隻得“且喜且哀”(詳見《史記》)。就是高祖本人,也有大半原因死在結發妻子之手;因呂後說服正在病中的他親征淮南王黥布反叛,雖很快平定,但自己也不幸身中流矢,傷口潰爛,才拖3個月便駕崩了。

公元前180年呂後崩,終年62歲,與漢高祖合葬長陵。諸呂欲為亂,遭周勃、陳平、王陵等誅平之,擁立薄姬之子代王劉桓為帝,即漢文帝。由此呂後的女皇夢徹底破滅,結束了漢初詭譎、驚險的政局。

曆史上對呂後的評價毀譽參半。但無論如何,我們今天還是應以她在當時為其人民所作出的重要成績為定論。所以僅從這一方麵而言,對她的評價應該是正麵的,她的功畢竟大於過,是大於非。過去的論者多持儒家正統思想,其實是偏頗的。不管是女人還是外國人,隻要他(她)對百姓好,把當時的國家治理好,有利於曆史發展,就應得到承認。連堪稱曆代信史經典的《史記》和《漢書》都十足讚許她:“高後女主,製政不出閨閣,而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劉邦立雉為後是對還是錯?應該還是對的。

劉邦對呂雉有沒有感情?應該還是有的,而且很有。

第三節平定諸呂之變

漢文帝像

平定諸呂之變,首推功臣便是周勃和陳平。兩人當時分別擔任太尉和丞相,屬於軍政界一把手。麵對權傾朝野的呂氏集團,他們為何要冒著生命危險,為劉家爭回寶座?

當年高祖劉邦也看到了呂氏集團的危害,但他想著外亂未除、內憂未平,不宜處理家事,切不可搞內亂,可謂有想法而沒有辦法。彌留之際,他做了最後一件事,將未了之願以遺詔形式處理,這也是曆史上很多牛人的做法。遺詔的主要內容為:一,“非劉氏當王者,天下共伐之”。二,“為劉氏討伐非劉氏稱王者之功臣,可封王侯”。三,“凡劉氏天下,周勃太尉之部屬永屬周勃”。從遺詔中,我們可以看出劉邦對自家天下的擔憂。他雖然不好直接點明是針對呂氏外戚集團,但朝中人都明白子弱母強的問題。在如何處理呂氏集團的問題上,擁有軍權的周勃被委以重任。

周勃何許人也,劉邦怎麼就選擇他來鏟除這顆漢初政界的大瘤?周公乃沛縣人,劉邦老鄉,跟隨他一起起兵反秦,在其從偏安漢中到坐鎮關中的大小戰役中立下汗馬功勞,成為漢朝開國元勳之一;隨後在平定韓信的判亂中又屢建奇功,升為太尉,為劉邦所倚重。

回頭再看呂氏集團的情況。呂後名正言順地掌朝,是在漢惠帝駕崩之後。因惠帝沒有子嗣,呂氏就在民間隨便找了個嬰兒,稱為惠帝之子。公元前188年惠帝駕鶴西去,此嬰順利接替皇位。此後,呂後開始在朝中進一步鞏固自己權力,要立呂家人為王。朝中大臣對此有不同看法。丞相王陵認為高祖曾立下白馬盟約,不是劉姓不可封王。陳平、周勃則認為高祖平定天下,建立漢朝,封自己子弟為王,應該沒有問題;現在太後臨朝當政,分封自己呂氏子弟為王,也沒有不妥。可見當時呂後在朝中的實力。連昔年先帝委以重任的周勃,對此也極其無奈。王陵對他倆很是不滿,指責陳、周忘恩負義。其實這兩個老鬼心中有數,隨後給王陵吃了顆定心丸:“此事不宜急。在朝廷上與太後爭論,引經據典,我們沒有你的水平。但是,要想保全劉家天下,不辜負當年高祖皇帝重托,我看我們就應該比你強。做自己該做的事去,老夫心中有數,不足與常人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