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西漢“三部曲”2(1 / 3)

第四節平息七王之亂

漢景帝陵墓

昔日高祖劉邦從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幹到君臨天下,有著傳奇的人生。與常人一樣,他也在考慮當自己離開後,劉氏江山該如何維持。他采用的是同姓王分封,將兄弟子侄們安排到全國各地,並給予優厚待遇,讓劉氏子孫們共享和維護這份家產。可劉邦萬萬沒想到,他自己種下了劉氏後人內訌的惡種。先是在漢文帝時發生了王國叛亂:濟北王乘文帝親自率兵抗擊匈奴時,於公元前177年非法起兵;淮南王劉長也於公元前174年起兵謀反。這兩次叛亂雖然很快便被平定,卻反映漢初以來劉姓諸王與中央的矛盾已日趨尖銳。然後在漢景帝時,即爆發了規模更大的“七王之亂”。劉邦真是用心良苦,但事與願違。

七王之亂的“老大”是吳王劉濞,此人是劉邦兄長劉仲之子,曾隨高祖討伐英布,立了不少戰功,高祖十二年時被封為吳王。吳在當時的全國並非政治、經濟中心,屬於偏遠荒涼之地,但它擁有會稽等郡和50多個城池,這些地方物產豐富,交通便利,在各諸侯國中力量最強大。劉濞施行了開采銅礦以鑄錢、煮海鹽、免賦稅等一係列有利於當地經濟發展的措施。隨著實力增長,他的野心也開始滋生。

劉濞與長安方麵結下的仇,還要從漢文帝時說起。文帝時,劉濞之子即吳太子劉賢到長安,有一次與當時的皇太子劉啟飲酒下棋,兩人因為棋的問題發生爭執,皇太子一怒之下用棋盤不慎將吳太子砸死了。由於雙方地位差別懸殊,並沒掀起什麼軒然大波。但吳王心裏是相當氣憤的。當文帝派人將屍體運回吳國時,劉濞怒罵:“都是劉家人,死在長安葬在長安又有何妨?為什麼還要運回來葬?”又將靈柩運回長安下葬。失子之痛可以理解,但又很是無奈,對文帝極其不滿,幹脆稱病不朝,漢景帝時就更加驕橫跋扈了。

漢景帝即位後,提拔了在漢文帝時就極力主張“削藩”的博士晁錯(公元前200—公元前154,著名政治家、政論家,穎川即今河南禹縣人,景帝還是太子時他便是其寵臣,先後任太子舍人、太子家令,號稱“智囊”)為內史,後來又提拔為禦史大夫。晁錯認為,高祖時劉姓兄弟子侄少,血緣關係密切,各地封地都不小,發展到現在顯然已形成一種尾大不掉之勢。因此他經常向景帝闡述王國對中央的危害,要加強對地方的控製,皇帝應將更多權力集中到中央。晁錯還認為,早日削去各王國封地,他們就反得快,對國家禍害小;晚削或者不削,他們則反得慢,禍害就更大。景帝認為晁錯力陳的《削藩策》相當有道理,於是就將此事和大臣們商討。很多大臣反對,但景帝削藩之意已決。他找出封王的種種不好,作為削藩的理由。如公元前154年,楚王劉戊在為薄太後治喪期間因發生淫亂,被下令削掉楚國一個郡。後來,因趙王、膠西王的一些不法行為,景帝也下令削掉了趙國的一個郡和膠西國的6個縣。

麵對漢景帝咄咄逼人的削藩舉措,各地藩王之間加強了聯係,商討對策。景帝三年正月,中央準備對強大的吳國采取行動。長安派人送削地詔書到吳國,打算削掉其兩個郡。吳王濞立即誅殺了朝廷派來送詔書的二千石(郡級)以下的官員,對削藩采取了極其強硬的抗拒對策。隨後劉濞實行武力反對削藩,麵對吳國百姓發起臨戰前動員會。他以自己和自己最小參軍的兒子年齡為限,要求62歲到14歲的吳國男子都必須隨軍出征。他還打上“清君側,誅晁錯”的旗號,號召各地諸侯國一起舉事。馬上,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菑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楚王劉戊、趙王劉遂等都起兵配合,以吳、楚為首的七王之亂終於爆發了。劉濞率20萬大軍渡過淮河,與西邊的楚軍會合,組成了吳楚聯盟,繼續揮師向西北進攻,戰爭剛開始即殺漢軍數萬,大敗景帝之弟梁王劉武的軍隊,軍威大振。

麵對七國咄咄逼人的形勢,漢景帝也對戰爭作了進一步部署,立即派名將周亞夫帶領眾將領和漢軍主力去各地鎮壓叛軍,對手主要是南方的吳楚聯軍。針對東部的趙國、膠東、膠西諸國,則派酈寄和將軍欒布帶領一支軍隊去鎮壓,解齊魯之圍。在河南滎陽坐鎮的是大將軍竇嬰,他作好對各路軍馬的統籌和後援工作。周亞夫在鎮壓七王之亂中功勞最大,他是平定諸呂首功之臣周勃的第二子,肖其父,有大將之才,可堪重任。在七王叛亂前,他是中尉(負責京城治安),那時便已聞名在外了。景帝隨後對他委以重任,繼承其父職位,官升太尉,成為鎮壓七王之亂的首領。景帝這麼做並非無故。當年漢文帝在經曆了細柳營事件後,對周亞夫的治軍為人相當推崇,因此臨終之際曾告訴景帝:“以後萬一國家有什麼動亂,派周亞夫去,肯定不會失望。”景帝銘記在心,此大動亂一來,即毫不猶豫地起用周亞夫。

外麵戰火紛飛,軍情不斷傳入長安城,有喜有憂,坐守長安的文武百官也在商量對策。漢景帝當年堅決削藩的想法開始動搖。這時朝中有人主張誅殺晁錯,這樣可以讓七王發泄私憤,他們再叛亂就沒有借口了。其中喊得最響的就是袁盎,他當年在吳國為相,與劉濞關係甚好。景帝采納了袁盎的建議,殘忍腰斬晁錯於東市,並屠滅三族。但事與願違,七王的兵力並未撤退,戰爭仍在進行。這時景帝終於看清他們的真正目的,就是想自己當皇帝;也明白他的所作所為還不算晚,隻是增加了一點悲情色彩。晁錯的削藩建議,其實就是害怕諸侯強大起來難以控製,這完全是為了漢朝的百年大計,憂國憂民。但他的主張還沒實現,景帝就把他殺了,這等於堵住忠臣的嘴,替諸侯報仇。景帝為此追悔莫及,於是通知周亞夫全力鎮壓,下定了用武力平定七王之亂的決心。

漢初幾位皇帝,黃老無為,休養生息,百姓的生活日漸好轉,所以都很擁戴漢室。在鎮壓叛亂的過程中,周亞夫的戰略戰術得當,他認為楚軍個個勇敢、剽悍,若正麵交鋒,硬碰硬地鬥,恐怕難以取勝,損失也很大。將在謀而不在勇。和漢景帝商議後,他決定放棄梁國,然後斷其軍糧來源,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這種以犧牲局部利益來換取整體勝利,從戰略高度安排戰術的全盤計劃,為後世很多軍事家所仿效。如計所設,中央軍給了吳楚聯軍以沉重的打擊。周亞夫不負皇恩,敵軍在他的計策作用下陷入被動,節節敗退。最後楚王劉戊走投無路,隻好引刀自剄;吳王劉濞逃到東越國,因當年越王曾許諾幫他成就大業,劉濞在危難之際希望越王能助他一臂之力,誰知越王倒戈,反而把他殺了,向景帝獻禮。北方各個戰場也開始屢戰屢捷,各王最後都落得個身敗名裂的悲慘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