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西漢“三部曲”2(2 / 3)

七王之亂平息後,漢初政權順利通過“瓶頸時期”。參加叛亂的七國,除保存楚國另立楚王外,其餘六國皆被廢掉,漢王朝威望大大提高。痛定思痛,漢景帝認真總結這次教訓,開始著手調整諸侯王國設置。他采取了許多限製和削弱諸侯國的措施,諸侯國領郡的數目由高祖時的42個變成現在的26個,大大減少了他們的領地;中央直接控製區則由以前的15郡增至44郡,從而遠遠多於諸侯國,而各諸侯國實際上就成了郡、縣。景帝還趁機收回了他們的行政權和軍權,在封國掌握大權的不再是“封王”,而是“國相”,且由中央政府派遣。中央集權大大得到加強,對國家的統一和穩定,意義極其重大。雖然諸侯國這個問題並未最終解決,但還是非常有利於王朝的統治,直到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後終於逐漸解決。

第五節太倉之粟,陳陳相因

西漢帛畫

“文景之治”是舊世史家對西漢初文帝、景帝統治時期(公元前179—公元前141)的稱頌之詞。自高祖劉邦始,漢初即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文帝、景帝在位38年,親儒臣,求賢良,嚴以律己,恭儉無為,減輕賦稅徭役,重視農業生產,經過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多年的辛勤勞動,社會經濟有所恢複與發展。田野開辟,人口增加,封建國家積斂了大量財富,出現相對繁榮的景象。據《漢書·食貨誌》記載,當時“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

當我們談論到中國古代王朝的治世時,“文景之治”的定位是第一個擁有廣闊疆域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盛世。漢接秦弊,經過長期戰亂,高祖劉邦馬上取天下,建立的漢朝當時是一窮二白、民生凋蔽、國力虛弱、滿目瘡痍。身為天子的劉邦,其出行駕乘的駟馬尚不能同色,多以牛車代之。縱觀上下五千年,凡是封建王朝建立之初,因為都是經曆了多年的戰爭和災難,基本上都是這麼一種狀況。漢朝又是所有封建王朝中的第一個盛世,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完全憑自己的努力,而實現了“文景之治”的良好局麵。

這個盛世的出現,與文景二帝個人的勵精圖治、兢兢業業是分不開的。漢文帝劉恒即位時雖然還很年輕,但為人誠懇謙遜,沒有荷花大少脾氣。他的妻子竇皇後信奉道家學說,她命她的大兒子劉啟(後來的漢景帝)和其他王子,都要讀《老子》、《莊子》諸書。文帝受妻子的影響,也成為熱心的道家學派的擁護者。他從李耳(老子)的思想中,接受到三項教訓:“第一,仁慈;第二,勤儉;第三,別人沒有做過的事,不要去做。”他的性格加上政治信仰,使他確實做到了這三點。景帝繼位後,在老母竇太後主持國政下,繼續追求維持現狀的安定。

漢文帝即位不久,便廢除了朝中誹謗謠言等罪,這樣臣子們就可以積極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治國之策,真正做到官盡其職,不但要在其位,還要謀其政。更為難得的是,文帝曾下詔書聲明:官員們的錯誤和罪過,皇帝要負相應的責任,如同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種精神相當難得。在皇權至高無上的封建王朝時期,幾乎沒有哪一個皇帝會有這樣的認識,值得我們現在的一些官員學習。而且,兩位皇帝與後世很多封建君主驕奢淫逸的形象大為不同,他們的生活相當節儉。文帝在位20餘年,屢次下詔禁止各諸侯王國、各地郡城向中央貢獻奇珍異寶。皇帝大力提倡節儉,並能做到身體力行,那些貴族官僚們也就不敢太放肆荒淫。這樣百姓的負擔就大大減輕了,國家的財政開支也得到了有效的控製。

“人口繁,四野辟”是封建社會繁榮的象征。高祖劉邦建漢之初,各地大侯封國人口不過萬家,小的甚至隻有五六百戶。到文景時期,朝廷調整了人口與土地之間的關係,允許百姓到土地多的地方開地種植,因戰爭而失去土地的人和流民也大量歸還田園耕種,於是耕地很快增加、戶口迅速增長。各諸侯王國,人口最多的已達到三四萬戶,小的也出現了至少一倍的增加。這樣既增長了人口,又富裕了百姓。百姓的糧食很充足,供大於求,糧價也大大降低。

百姓富裕,國家也就殷實。據史書記載,經過文景兩帝幾十年的勵精圖治、聚斂財物,到漢武帝時,各地郡國的糧倉裏都堆滿了糧食,由於吃不完,陳年累積,最後都出現了腐爛不能食用的情況。國庫裏的錢幣數量達到了千百萬,連那些串錢的繩,由於時間久遠都朽斷了。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為後來漢武帝劉徹創立天下帝國奠定了物質基礎。沒有文景兩帝的積累,蓄勢待發,就不可能有後來漢武的政治、軍事作為。漢武長達半個世紀的文治武功、叱吒風雲,大部分開支都是依賴其祖、父這30餘年的豐富儲藏。

文景之治時期,出現了各地諸侯王國的叛亂,最著名的便是“七王之亂”。我們必須明白,種下這個諸侯國叛亂惡種的人,不是文景二帝,而是高祖劉邦。戰爭雖然在他們當政時爆發,但並不能抹殺他們治理國家的能力。他們並非無能,相反這更能體現他們在漢朝曆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沒有他們對各地諸侯國的處理,就不會有漢武帝時期相對穩定的國內政治。七國的叛變,由於名將周亞夫指揮得當,不到3個月就把他們漂亮地搞定了,七王都悲慘地死去,吳王劉濞的妻子入宮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