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西漢“三部曲”2(3 / 3)

文景二帝在各自當政期間,努力發展社會生產,提高百姓生活,減輕徭役賦稅,改革刑法,崇尚節儉,為國家積累了大量財富,給百姓提供了不少實惠,終於突破秦朝的短命而夭、曇花一現,順利度過新朝初創的“瓶頸時期”,將大漢這艘劉氏超級巨輪平穩交接到漢武帝的黃金時代。在平定“七王之亂”後,他們又樹立起中央政府的權威,並對諸侯王國進行改革,有利於泱泱國家的統一、中央權力的集中。這些都為漢武施展他的雄才偉略提供了很好的物質條件和施政經驗,對開創更偉大的漢武盛世局麵作了舉足輕重的準備。

當然,黃老政治也並非十全十美,除了思想保守、缺乏創新外,最大的問題還是導致了社會貧富分化的加劇,使富者更富,貧者更貧;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尤其到了後來,人口漸繁、耕地漸少時,貴族和富農在政府不幹涉的保護政策下,大量兼並自耕農,造成一個龐大的地主階層,其田園一望無際,而窮人竟無立錐之地。

第六節後宮爭鬥的優勝者

漢武帝茂陵

漢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劉徹,漢景帝第十子。中國曆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之一(70歲)、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54年),也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最有為、最著名的君主之一,與秦始皇並稱為“秦皇漢武”,班固《漢書》稱之為“雄才大略”,開創中華民族曆史上第一個真正的黃金時代,而中國(大漢王朝)也第一次真正成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之一。

漢景帝十六年七月初七早晨,劉徹出生於長安漢宮猗蘭殿。兄弟中他排行第十,上有9個兄長,下有4個弟弟,此外還有許多姐姐、妹妹。4歲時被封為膠東王。但是,這並非一心想榮華富貴的平民外家所能滿足的。當年其外祖母堅信卜者之言,將已為金氏人妻、並生有一女的武帝生母王美人強行送入宮廷,進獻時為皇太子的劉啟,而王美人對此也是機關算盡。在外家的這種期待下,劉徹出生,母親精心捏造“夢日入懷”的傳奇,他也因此名“彘”,即太陽之意。史稱“彘三歲,心藏洞徹”,“至七歲,聖徹過人,景帝令改名徹”。

作為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劉徹本來毫無繼承皇位的優勢。劉徹之母王美人,在景帝眾妃中地位並不高;且劉徹排行老十,在諸兄弟中地位原本也很低,最初僅被封為膠東王。但劉徹天資聰慧,又受到其母王美人的精心培育和教導,熟讀詩書,善解人意,乖巧過人,活潑伶俐,懂事能說,自小便能如魚得水、遊刃有餘地行走在錯綜複雜甚至危機四伏的宮廷政治關係中。6歲時,以“金屋藏嬌”之言(詳見後文)討得姑母長公主嫖(景帝與這個姐姐感情很好,竇太後也很寵愛這個女兒)的歡心,更贏得其日後在政治道路上的支持。據史書記載,最初景帝見皇後薄氏無子,便想改立寵妃栗姬為後,即先立栗姬子劉榮為太子。但栗姬與劉嫖關係不和(主要還是源於性格與利益),王美人則趁機討好劉嫖。劉嫖利用機會,在太後、景帝麵前誹謗栗姬,認為她是第二個呂後,野心勃勃,好強自私;同時不斷為王美人母子美言,說母親多麼賢惠淡大度,而兒子又多麼知書達禮。經過生母及長公主、太後的多方活動,終使劉徹在宮廷爭鬥中脫穎而出,成為最終的優勝者。景帝接受姐姐和母親的提議,於公元前150年將太子劉榮廢為臨江王,改立劉徹,不久又立王美人為後。於是,7歲的劉徹終於成了皇位繼承人,並在16歲時正式繼位稱帝。

除了生母王美人與姑母劉嫖的多方支持外,漢景帝的偏愛也為劉徹的上台鋪平了道路。景帝得了肺病之後,身體每況愈下,知道自己來日無多了。在他的眼裏,皇子劉徹稟賦極高,堪充重任,有望將大漢王朝的基業繼續推向頂峰。他所擔憂的是,劉徹雖聰明幹練,但年紀尚幼。於是他開始著手為劉徹掃清親政前的障礙。其實,這些障礙在景帝看來就是那些強臣,他擔心自己兒子沒有威望,不足以鎮住群臣,將來會讓這些臣子頤指氣使、我行我素,不把年少的皇帝看在眼裏。

一代梟雄梁王劉武病歿後,被追號為梁孝王,梁國一分為五,由梁王的5個兒子繼任,實力大為削弱。劉武此人在平定吳楚七國判亂中風頭十足,立了大功,倒也有過一番雄心,但此後卻倚仗赫赫軍功、與景帝的兄弟密切關係和強大政治威望,生活作風糜爛,自暴自棄,最後竟死在漢景帝之前。名將周亞夫則自從被“榮升”為丞相後,卻毫無政績。在外人眼裏,皇上此舉實乃趕鴨上架,周亞夫隻會領兵不懂參政,看來是要奪去他的兵權,也就是“明升暗降”。一次君臣聚會,周亞夫因故跚跚來遲。景帝為懲戒他的傲慢驕橫,命人收去其碗筷,而後又重言斥責,將其趕出皇宮。此後,周亞夫之子又因為乃父修築墓地時私購甲盾,恰好將他送入廷尉府大牢,絕食三天三夜後終於吐血而亡。

梁王歿,亞夫斃,漢景帝為劉徹的上台已準備得水到渠成、一帆風順,便不再有什麼憂慮和牽掛,可以安然而去矣。因日感身體難支,景帝於劉徹16歲那年(公元前141年)為他行冠禮,並於同年病逝於長安未央宮,諡號“孝景皇帝”,將一個強盛的國家留給了兒子。

漢武帝登基即位,標誌著大漢王朝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在一代少年天子的文治武力之下,以“文景之治”為背景的大漢盛世繼續被推向高潮,中國曆史首次步入全麵繁榮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