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西漢“三部曲”3(1 / 3)

第七節空前的黃金歲月

西漢彩繪陶器

公元前140年劉徹登基,即我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漢武帝。他在位54年,大刀闊斧,勵精圖治,對內創設製度,廣攬人才,發展經濟;對外征伐四夷,開通西域,使大漢王朝走向鼎盛。漢武是一位雄才大略、具有進取精神的帝王。他第一次實現了中西方大規模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第一次確立了儒家在國家思想文化領域的主導地位。班固高度讚揚漢武,說他繼位之初就卓然罷黜百家,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曆數,協音律,作詩樂,禮百神,他所開創的功業有上古堯舜前賢的遺風。漢武的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的傳統美德,在曆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評價之高,世所罕見。曆史上把他在位這段時期稱為“漢武盛世”。

到漢武登基時,經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大漢王朝國力不斷強盛,為劉徹執政奠定了堅實基礎。劉徹在位時幹了幾件大事:廢黃老“無為而治”,重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削減丞相之職,將官吏任免權牢牢操縱於自己手裏,並大力削藩,鞏固統一成果;鼓勵吏民直接上書,並由他親自處理,一定程度上廣開言路,選拔民間賢良之士;將全國分為12州,打擊豪強,實行鹽鐵官營、加強水利建設。這些舉措使國力更加雄厚。漢武又發兵征匈奴、平百越、收西羌,開疆拓土,威及四方。與曆史上其他幾個“治世”相比,漢武盛世在氣勢恢弘、開拓進取等方麵確有卓絕之處。曆史學家早就客觀評價:古代中國政治、版圖的統一,完成於秦始皇;而文化、製度的統一,則完成於漢武帝。漢武時代功業顯赫,垂範後世。

單純描繪漢武時期恢弘盛大的繁榮景象,流於千篇一律,也許不足以表現出他的偉大業績。從漢武盛世的內在因素來分析,或許更能凸現其卓然脫俗之處。

功績首推製度創新。漢武帝即位後,繼承了文景之治的全部曆史遺產,其中既有社會穩定、人心歸向、經濟富裕的優勢,也有製度殘缺、國家控製能力薄弱的遺憾。文景之治時期奉行的無為政治,有助於經濟與社會的恢複和發展,可以導致社會的安寧,但不足以開啟一個大有作為的時代。

真正的時代偉人,在於能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突破,腳踏實地地站在前代偉人肩膀上,敢於打破常規,謀求更高的政治追求。在是否需要改革政治的關鍵問題上,漢代強調“以孝治天下”,對祖宗的成規遺意,後人隻有恪守的義務,而無變更的權利。儒學大師董仲舒關注時政,卻有勇氣蔑視政治禁忌,他在呼籲以改革求治方麵無疑站在時代前列。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漢武自己也在積極謀求變法,他認為漢王朝在倉促當中建立,加上戰爭頻繁,如不變更製度,後世將無法令可依。一時君臣都把變法求治、造就盛世作為自己理應承擔的曆史使命。而且,在勵精圖治的進程中,漢武得到了一批時代精英的擁戴甚至是推動。縱觀漢武時代的基本走向,特別是將它與此前的文景之治相比,我們不難看出這個趨勢:不屑於追求穩定和“守成”,而立足於“更化”以求強盛。漢武與他的統治集團,為了國家的振興和強盛,敢於知難而進,不怕承擔責任,並有駕馭大局不使失控的能力。

善用人才,萬馬奔騰。國勢強弱取決於人才去留,在競爭激烈、事功顯赫的年代尤為如此。讓不同風格的英豪俊傑各盡所能,是漢武成就盛世大業的一大保障。班固曾大力讚揚武帝時期人才之盛,稱為“群士慕向,異人並出”。漢代人才的繁盛,以漢武時代為最。他所論列的時代精英有:衛青、董仲舒、主父偃、公孫弘、桑弘羊、司馬遷、司馬相如、東方朔、枚皋、霍光、霍去病、李延年、張騫、蘇武、卜式、金日磾、兒寬、石建、石慶、汲黯、韓安國、鄭當時、趙禹、張湯、嚴助、朱買臣、唐都、洛下閎等。這些人真正開創了前無古人的光輝業績,尤其在製度創新方麵樹立了不朽的典範,堪稱千秋萬代的楷模。

漢武時期部分文士,在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事情上,表現出超乎常人的預見性、判斷力和操縱能力。在提高儒家學術影響直到確立其獨尊地位的過程中,轅固、趙綰、王臧、董仲舒、公孫弘都各有曆史貢獻。主父偃堪稱漢武時代的縱橫之雄,他分析政治利害鞭辟入裏,而其敢作敢為的性格更使人敬畏有加。在削弱藩國的進程中,他提出的“推恩令”具有根本性意義。董仲舒不僅建議獨尊儒術,從而奠定了儒家的政治地位,且對當時的政治弊病頗多中肯的批評。如針對西漢前期“任子製”與“貲選製”等產生的流弊,他就在對策中提醒過漢武。他還提出要及早解決土地兼並之害,統治者未加采納,結果到西漢後期竟然成為無法解決的痼疾。司馬遷的史學貢獻,使他成為我國正史的開山鼻祖;他的治史宗旨和批判精神,都被後世奉為楷模而難以企及。司馬相如的辭賦,縱橫揮灑,為百代楷模;同時,他服務於漢武開發大西南的兩篇文告,文辭犀利,充滿雄邁之氣,不失為漢代政論妙文之一。東方朔號稱“滑稽之雄”,在百代雄主漢武之前,或直言進諫,或以玩世不恭的方式嬉笑怒罵,實則憂國憂民出於至誠。即便是在軍事領域,漢武時期的文人也有不俗表現。嚴助在用兵越地時表現出的決斷力,在朝廷群臣中罕有其匹;平越之後奉旨向淮南王劉安申明朝廷用兵必要性,又表現出他擅長辯論的能力。

漢武時代文士中多一流人才,這與其雄健豪放的時代精神直接相關,也說明漢武破格用人的雅量。他還鼓勵毛遂自薦式的人事手段,一時間“上書拜官”成為競進者步入官場的捷徑。主父偃等人上書論政,當日就得到漢武召見,並慨歎相見恨晚,求賢若渴溢於言表。漢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思想和實踐,自有其值得發掘的價值。

與時俱進的政治變革。漢武時期政論家嚴助,特別推崇製度變革,以立法削弱藩國勢力。漢初推行的郡國並行製,容易造成尾大不掉的流弊,其危害性在吳楚七國之亂中已充分暴露出來。因此,漢景帝挾平叛之餘威,頒布過貶抑藩國地位的新規定。漢武繼之創設諸多製度法令,極大地削弱了藩國勢力,使之無法再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他還采納主父偃建議實施推恩令,把本屬於王國的部分領土新立為侯國,並改變其原來的隸屬關係,使之歸屬附近漢郡。其客觀效果是諸侯王將土地分與子弟,用和平手段削弱了他們的勢力,中央政府名利雙收。此外,阿黨法、左官律、附益法等相關立法適時出現,交互為用,使諸侯王國受到根本抑製,地方勢力坐大的局麵一去不複返。

完善監察製度。漢武為強化對百官的監察,增設司隸校尉和十三部(州)刺史。前者主要監察京畿地區,甚至皇太子、三公也在其監察範圍內。後者則“以六條問事”,除一條是監察地方豪強,其餘都是針對郡國高級官員的不法行為。漢武時期吏治較為清明,與多層次強化對官僚隊伍的監察和監督製度密切相關。

推行壟斷經濟政策。漢武一改前人法度,推行一係列國營壟斷經濟政策。特別是官營鹽鐵、壟斷貨幣的鑄造權與發行權、推行“均輸”和“平準”等與經營相關的新法規,成為漢武時期增辟財源的有效途徑。藏富於民,百姓賦稅不增加,而國庫豐盈,財富足用。如果沒有這些製度革新,就不可能出現名垂千古的漢武盛世。製度建設對國家的穩定與發展是最根本的,它的影響之巨大,遠超出明君個人作用之上。

以戰爭促革新。凡涉及製度、政策的重大改革,往往會受到持重者反對,進而表現為層層阻力。可漢武時代先後推行過那麼多新政,卻沒引發多少爭議,個中原因何在?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是:長達30多年的戰爭,使得國家處於長期戰爭狀態,在一切服務於戰爭的體製下,國家的管理者最容易把全國的人力物力動員到一起,隨意加以調撥和使用。開動戰爭機器,從來都是強化集權製統治的有效手段。

國營壟斷經濟政策的實施,涉及多方麵利益矛盾,也是漢武身後引發爭議最多的問題。理財大臣桑弘羊作為政策主要製定者,在著名的鹽鐵會議上,為回擊論敵的批評,分析了導致經濟變法的主要原因:長期的邊疆戰爭耗費了國庫積蓄,漢武不得不尋求新的財政來源,以支撐大量軍費開支。這一理由使得他氣勢大增。可以想見,在削弱地方力量、剝奪宰相職權及開通西域、整肅遊俠等方麵,漢武都有理由借助於戰爭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