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西漢“三部曲”3(2 / 3)

由上種種分析可見,漢武開創了真正的盛世時代,其成熟不僅體現在社會經濟的全麵繁榮,更重要的是為千秋萬世創立了不朽的製度財富。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完善合理的製度體係,是盛世永葆青春的法寶。

第八節“金屋藏嬌”的悲喜劇

陳阿嬌像

漢帝重阿嬌,貯之黃金屋。咳唾落九天,隨風生珠玉。

寵極愛還歇,妒深情卻疏。長門一步地,不肯暫回車。

雨落不上天,水覆重難收。君情與妾意,各自東西流。

昔日芙蓉花,今成斷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

——李白《妾薄命》

“金屋藏嬌”現在似乎成了貶義詞,指男人另築香巢,娶小納妾包二奶,含有戲謔、調侃的成分;但在最初,卻是有關漢武帝劉徹與他表妹(一說表姐)、後來又成了他妻子的陳阿嬌的故事。這個故事分成兩段,前麵是喜劇,後麵卻成了悲劇。文首李白的那篇《妾薄命》,便比較具體、生動地介紹了這個故事。

陳阿嬌是劉徹父親漢景帝的姐姐、也就是劉徹姑媽館陶公主(長公主劉嫖)的女兒,而她也就是劉徹的表妹。劉徹從小與阿嬌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阿嬌自然也是非常美麗、聰明、可愛。劉徹4歲那年就被封為膠東王。館陶公主原想把阿嬌許配給當時的太子、漢景帝寵妃栗姬的兒子劉榮,奈何愚蠢的劉榮竟然拒絕了;於是她便轉向了王美人(劉徹之母)母子。一次,她抱著小劉徹說:“徹兒長大了要討媳婦,這些宮女你要哪一個?”劉徹便答:“如果能娶到阿嬌,我就造一座金屋讓她住在裏麵。”小孩子一句無心的話,把在場的人都哄笑了。但大人卻是有心的。(故事詳見《漢武故事》:“膠東王數歲,公主抱置膝上,問曰:‘兒欲得婦否?’長主指左右長禦百餘人,皆雲‘不用’。指其女:‘阿嬌好否?’笑對曰:‘好!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長主大悅,乃苦要上,遂成婚焉。”)大概漢景帝也覺得這段姻緣是由天注定的吧,便應允了。“金屋藏嬌”的典故亦由此得名。

阿嬌後來真的嫁給了劉徹,劉徹也果然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劉徹當太子時,阿嬌是太子妃;劉徹成了漢武帝時,阿嬌成了陳皇後。其實除了阿嬌的美麗可愛、劉徹喜歡她以外,他倆的結合也是一種政治需要。王美人借助長公主的權勢和力量(當然,長公主自己也想攀龍附鳳),才使漢景帝讓劉徹作了太子、進而坐了帝位的。

最初劉徹還是對阿嬌很好的,盡管並沒給她造一座金屋。嬌生慣養的阿嬌,開始有劉徹的寵愛,倒也是相安無事。但後來掌握極權且好色貪欲的男人劉徹身邊的女人漸漸多了起來,尤其是有了既美麗又多心機的新歡衛子夫(據說是歌女出身,還是漢朝一代名將衛青的異父同母的姐姐)之後,阿嬌逐漸被冷落。再加上她也是個無福之人,沒能給劉徹生下一男半女來,則處境尤其淒涼。隻可惜阿嬌又為人驕傲、善妒,豈能善罷甘休?在最近上演的電視劇《漢武大帝》中,阿嬌顯得過分的驕橫無理,甚至與劉徹有類似於村野男女的廝打場麵,從而導致兩人更加感情不合。

其實,曆史的真實情形也許還要複雜得多。據《漢書·外戚傳上》記載,阿嬌在衛子夫出現之後,曾多次尋死覓活,致使劉徹憤怒(“妒深情卻疏”)。後來她又利令智昏,信用一個名叫“楚服”的女巫,用巫術詛咒劉徹喜歡的後宮女子,即“巫蠱之禍”的事件。事情敗露後,楚服被處死,梟首於市,三千餘人遭株連。劉徹無奈,對阿嬌恩斷情絕,宣布廢去她的皇後稱號(好在他還看在兩人過去的感情份上,給她留了後路,並未一刀殺了她),讓她退居長門宮,“金屋”變成了“冷宮”。

後來,為挽回劉徹的心,幽怨獨居、長夜難眠的阿嬌,用重金請當朝才子司馬相如洋洋灑灑作下一篇文采飛揚、情調哀惋、奴意殷切的《長門賦》。漢武雖欣賞這篇賦文,有過短暫的柔情感喟,卻始終沒有回頭。(辛棄疾《摸魚兒》:“長門事,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這有什麼奇怪?一則,也許劉徹對阿嬌過去的所作所為已傷透心;再則,更重要的是,阿嬌早已年長色衰,哪裏還能讓“能三日不食,不能一日無美婦”的劉徹回心轉意?此刻他正沉浸在衛子夫的甜情蜜意、香體暖懷裏呢!再說他早已羽毛豐滿,無須長公主襄助。於是阿嬌隻能成天以淚洗麵,鬱鬱而終。但是,後來被立為皇後的衛子夫,同樣也很悲慘。我想,其情形、原由與阿嬌必定是大同小異而已。漢武帝雖然文治武功、彪炳千古,但他在兒女之情上也不過是個普通的色欲男子。

金屋藏嬌的故事雖美,卻沒有一個好結果。這倒是古往今來所有被金屋藏嬌者的灰色命運。我想,這大概也是金屋藏嬌本身的宿命論吧。金屋藏嬌固然是富貴和情愛的象征,卻過於浪漫、不切實際,鏡中月、霧中花,空中樓閣、水中浮萍罷了。李白的那首詩,便揭示了富貴和情感的複雜關係,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光靠色相悅人,而沒有其他基礎,豈得永久?可是,中國古代的女人,一向是從屬於男人的,缺乏政治、經濟、人身乃至人性的獨立,你又能叫她們怎麼辦?

第九節簡直與始皇帝同一版本

漢武帝以其雄才大略、叱吒風雲的帝王氣派,以其前無古人、雄視百代的生命之旅,鑄造了中國曆史上震古爍今的偉業。但是,漢武的大功與大過並存。宋代大史學家司馬光評價他說:“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那麼,他的“亡秦之失”有哪些呢?他又為什麼能“免亡秦之禍”呢?

漢武的專製獨裁和暴行,與秦始皇十分相似。所以,他的過錯簡直與始皇帝同一個版本。他的好大喜功、獨斷專行、貪圖享樂,由此導致的各種問題,比如,暴戾恣肆,為所欲為,濫殺無辜;廣建宮室,大興土木,奢侈揮霍;窮兵黷武,連年打仗,血流成河;迷信神仙,大舉封禪,多次巡遊;徭役繁重,百姓流離,起義頻發……看看前文,嬴政大帝不也是這樣嗎?同時,他的豐功偉績,包括加強統治,實現集權;籠絡人才,完善製度;發展經濟,維護穩定;鞏固邊疆,開拓領土;勤於執政,治國英明……也與秦始皇十分相似。總之,漢武與秦皇的功績一樣偉大,過失一樣嚴重。所不同的是,漢武的政策是“文武並用”,皇權與神權並重;麵對社會現實,他又能改變統治政策。這正是他“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的根本原因。另外,他的基礎、背景、處境與秦始皇也很不一樣,他更得天時、地利、人和之助。

征伐過度。漢武在位54年,戰爭持續43年,武功極盛。用兵少則數萬,多則30萬;軍費動輒數十億,軍功賞賜一次達黃金數十萬斤;連年勞民興役,如築朔方城沿邊屯田,“衣食皆仰給於縣官”。他即位之初,本來“人給家足”,府藏皆滿;但連續征戰之後,變成了“海內虛耗”,國庫空乏。更不用說千萬將士捐軀疆場,血流成河;無數家庭喪父死夫,淒苦悲哭的慘狀了。

窮奢極欲。漢武帝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同樣給民眾帶來了嚴重的災難。漢武征發大量農民修建上林苑就是典型的例子。專供皇家遊獵的上林苑,把偌大一座終南山和原來皇家林苑之間的全部土地都劃了進去。上林苑建成後,周長400餘裏,四周有圍牆環繞;苑中山林巧布,草木蔥蘢,湖泊清澈,麋鹿成群,70多座離宮錯落有致;苑中有21觀、10池,名果異卉種類繁多,南方的龍眼、檳榔、橄欖等也都移植了進去,可見用費之巨。

信惑神怪。漢武以為其“至德”足以超過曆代帝王,“天命”行將開始新一輪周期。於是他要封禪泰山,祭告上天,得以“再受命”。從元封元年至征和四年(公元前110—公元前89),漢武共舉行了6次泰山封禪活動。每次活動均氣勢浩大、規模空前,開支十分巨大,花費的錢財難以計算。

漢武從人間至高無上的權力上已無法得到滿足,他期冀壽命無限延長,故多次受方士欺騙。元鼎五年(公元前112)方士欒大來到長安,搖唇鼓舌,一派胡言,謊稱自己有長生不老藥。漢武信以為真,陸續封他五利將軍、天土將軍、地土將軍、大通將軍、樂通侯,賜黃金萬斤,又把女兒長公主嫁於他;最後還專門為他刻一方玉印,以對待貴賓之禮封他天道將軍。元封元年(公元前110)欒大騙局敗露,漢武怒極,腰斬了他。但他仍不斷派人到海上求仙,幻想有人能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