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西漢“三部曲”3(3 / 3)

蠱惑之禍,太子喪命。劉據是漢武帝中期寵妃衛子夫給他生下的長子,所以又稱衛太子,死後諡號為戾太子。年近而立的漢武,因得子而興奮異常,元朔元年(公元前128)衛子夫被立為皇後,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劉據被立為太子。然而,劉據的太子地位並不穩固。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大將軍衛青病逝後,衛子夫和劉據母子倆就失去了最有力的後援;接著,隨著衛子夫年老色衰,漢武已移情別戀於戚夫人。衛子夫皇後的名位雖在,但想見漢武一麵已十分困難。封建時代女子缺乏政治與經濟上的獨立,且相對心胸狹小,疏遠便生隙、生疑、生仇。而太子又與漢武在許多重大問題上不一致:漢武“用法嚴,多任深刻吏;太子寬厚,多所平反”;漢武堅持以武力征伐四夷,太子則主張用懷柔之策緩和彼此關係。種種原因,其結果就是,由於長期缺乏思想交流,缺乏感情溝通,父子間疑心越來越大:漢武懷疑兒子可能想提前搶班奪權,太子則擔心父皇會聽信讒言取消自己皇位繼承人的資格。這樣以來,終究讓佞臣江充趁虛而入,通過製造巫蠱事件,使漢武父子之間導致相殘的悲劇。

巫蠱術是將桐木刻製的偶人作為仇人的象征埋入地下,為其下葬,念咒盼其早死,並祭祀祈求鬼神佑助法術成功。這在西漢很盛行,漢武早年便曾因此廢了陳阿嬌皇後(詳見上節),沒想到他晚年同一慘劇再次發生。晚年漢武居甘泉宮,生病在床,精神恍惚,總疑有人暗中作怪。江充將其生病原因歸咎為巫蠱,漢武深信不疑,指令他追查,江充借機陷害太子。征和二年(公元前91),陷入絕地的太子將江充逮捕並斬首。漢武聞訊趕回,詔命丞相劉屈氂發兵攻擊太子。太子兵敗,逃出長安。漢武認定他是不肖子孫,嚴令各地緝拿。太子走投無路,不久於湖縣殉難。征和三年(公元前90),經調查認定為冤案。漢武也明白太子此舉是被逼上絕路,他為自己的衝動內疚,命建思子宮,又在太子殉難處築歸來望思之台。此刻,血緣產生的父子之情終於在他身上複蘇。人之將死,其言亦善。可惜太晚!學者黃仁宇在《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中分析道:“迷信與誤會,以及劉徹劉據個性之不同,再加以官僚機構間動輒人事僵化的趨向,隻更助成其家庭悲劇。”

第十節一個盛世的背影

上林苑鬥獸古圖

中國古代被後人稱為“盛世”的,倒有那麼幾個時期,所謂漢唐氣象、宋明初治、大清百年之類。通常,作為一般規律,盛世往往有被過分誇耀的一麵。在美國著名漢學家孔飛力的眼裏,盛世不過是人們的一種慣用稱謂,是對德政的一種護符,是對官方文書的一種裝飾。他還講到一個觀點,對當時百姓而言,盛世帶給他們的真實感受究竟如何呢?我們現代人很難斷言。由此我想,對漢武盛世的曆史真相,我們也應注意這個角度,那就是不要被過去的官方文書所蒙蔽,要超出這個之上。我們要看待盛世的問題,就得從社會底層、從百姓的自身感受來關注。在這個視野之下,我想,漢武時期的盛世,是在“盛世”光環之下掩蓋著許多的社會問題,甚至有的是政府危機。百姓流離,起義頻發,這就是漢武盛世的背影。

首先是兵連禍結,百姓因此付出慘重代價。漢武帝的軍事征發,前文曾經講到,這是他建立強國優勢的必要組成部分。但同時,它所產生的負麵影響也是極為明顯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戰爭所需要的人力財力物力,最終都要轉嫁到百姓頭上。那麼,生活在漢武統治下的臣民,他們所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過殘酷。看看賈捐之的一番話:“寇賊並起,軍旅數發,父戰死於前,子鬥傷於後,女子乘亭鄣,孤兒號於道,老母寡婦飲泣巷哭,遙設虛祭,想魂乎萬裏之外。”父子都上陣,或死或傷,女的被動員起來去守邊防,孤兒寡母在家裏無人傾訴,就是說哭告無門,他們要給陣亡的親人祭祀都找不著屍首,隻好遙拜,這是何等悲慘的局麵!所以,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我們要看到。

其次就是漢武帝窮奢極欲的生活,加大了政府的經濟開支,導致了民眾生活的困苦。我們試舉幾個例子。漢武非常喜歡搞大型土木建設工程。漢初建的宮殿很少,因為蕭何建了個未央宮太過壯麗,還受到漢高祖劉邦批評,此後文景時期基本沒有大宮殿建築出現。但是到了漢武時期,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大興土木,建造了若幹宮殿群,把原有的甘泉宮擴大,又興建了建章宮、明光宮等,規模都非常大,氣勢宏偉。甚至,他還在建章宮、明光宮和未央宮三者空中建成了相連的閣道。漢武率領著他的一批後宮佳麗遊走其間,可以不經過地麵的道路。這是何等大的工程!要費多少人力財力物力!所以,漢武時期的社會危機,有的是屬於與國家有關的舉措,有的純粹是漢武自己出於專製君主一人的私欲。此外還有求仙。漢武為此被多少方士騙過呢?但是他一直樂此不疲,國家再窮,也要想辦法搜刮民脂民膏,供養這批方士。其中的那個欒大,漢武還封他做什麼五利將軍、天道將軍、地道將軍,並封了侯,又把自己女兒下嫁給這位,亦即招了駙馬。到了這種程度,花錢花得是太多了,還賠了女兒!所以,漢武時期經濟的困境,與長期戰爭有關,也與這種專製君主個人奢侈腐化的生活直接相關。

因為統治者的暴戾恣肆,奢侈糜費,連年征戰,導致老百姓徭役繁多、負擔沉重,加上水旱蟲疫等自然災害、疾病死傷等罹遭大難,廣大農民生活艱苦、人亡家破,不得不背井離鄉、到處流亡。公元前138年,“河水溢於平原,大饑,人相食”。史書上類似記載還不少。而且農民起義不斷爆發。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原齊、楚、燕、趙和南陽等地,即今山東、安徽、江蘇、河北、河南一帶,都有貧苦農民揭竿而起,打擊當地官府和豪強。雖然最終他們都被鎮壓了,但都是對漢朝統治者的抗議和鬥爭。

第三個危機爆發在統治集團上層,即戾太子兵變。這也是漢武晚年一場最大的政治慘案。戾太子劉據為人排斥,但這也與漢武不願交出自己的權力直接相關。漢武做了那麼久的皇帝,其太子做繼承人也很久,到後來竟被人誣陷,說他用巫蠱之術陷害父皇。漢武對他產生了懷疑。太子要麵見父皇給予解釋,漢武卻根本不給他這個機會。英明睿智之君,竟也有如此糊塗的時候,“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看來人畢竟是人,不是神,怎麼可能時時刻刻都很清醒?人到暮年,難免昏聵啊!太子在情急之下,無計可施,狗急跳牆,隻得起兵捍衛自己的生命。漢武下令征討平叛,一場上層軍事濫殺由此產生。一番戰亂下來,幾千人被殺,百官牽扯其中很多,事後朝廷臣工位置半空。在後來追查處理案件的過程中,各地又有上萬人被株連。這直接動搖了漢武後期的統治。

漢武帝和秦始皇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秦皇最後導致亡國,而漢武盡管晚年也有這樣那樣的社會矛盾、政治問題,卻還是平安地把政權過渡給了後繼者。為啥?應該說,漢武晚年盡管有些昏聵,卻也不乏英明。他搞的“輪台之詔”,就是由桑弘羊等人奏請,在西域輪台繼續屯田。漢武是想說,他對以往多年的征伐已有悔恨之心,對戰爭帶來的社會危機他意識到了。現在不再是進行戰爭的時候了,應恢複重視農業生產,鼓勵農民重新休養生息。這標誌著國家的發展重點已從原來的擴疆拓土回歸到正常的經濟建設。盡管這個詔書公布後不久漢武本人就去世了,在他有生之年並沒看到它直接產生的作用;但他的後繼者卻因為有了它的存在,便可以名正言順地把國家的施政方針大綱轉向和平建設。所以後來出現了一段恢複發展時期,也就是西漢第二個盛世——“昭宣中興”。漢武有秦皇之失而無秦皇之敗,關鍵就在他最終仍能審時度勢,向著正確方向轉軌,及時調整統治政策。我們再次看到了一個對時局仍了然於胸,盡管已垂暮的有為之主。